綠意射箭角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學習服務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J45 認識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的生命週期,以及造成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的,能探討其生態足跡、水足跡、及碳足跡
- 策劃/執行人:陳憶緻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2.01~112.05
- 參與人數:20
目標:
1.藉由植物名牌之製作,融合台語與英語於教學活動中,同時加入QR Code以連結至維基百科,以使學生能夠更深入認識校園植物之特徵及觀察,進而加強其生態教育觀念。活動融合雙語教育元素,不僅協助學生於植物認識方面,更可增強其語言與資訊能力,有助於打下未來學習之穩固基礎。
2.透過重新利用廢棄箭杆的活動,培養他們對環保的責任感和綠色意識。同時,這也能啟發學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揮創意和智慧,並將這樣的觀念和行為帶回家庭和社區中去推廣和實踐。
3.讓學生種植多種可食用植物,認識食物的原始樣貌,並思考人類與食物的關係,提高飲食安全意識,建立學生良好健康飲食習慣,避免飲食風險。
4.訓練學生參與一連串的教學活動,從種植,到日常照料,這有助培養學生珍惜環境資源和綠色資源的意識,減少資源浪費,減緩地球暖化效應,鼓勵學生尊重自然和生命,奠定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的基礎。
進行方式:
1.利用校園空地種植多種食用植物,如薑、青蔥、洋蔥、酪梨、辣椒、九層塔、蘋果、釋迦、木瓜、紅蘿蔔等,並製作植物名牌,讓學生能夠更仔細觀察植物,學習植物的形態、特徵和生態環境。
2.透過製作植物名牌,將台語和英語融入教學活動中,並且附上QR code,讓學生一掃就能進入維基百科,讓學生認識校園植物,並加深對其特徵的觀察,同時加強生態教育觀念。
3.利用廢棄的箭杆和箭頭,讓學生將其裁成適當大小,製作成植物名牌,讓學生體驗資源再利用的概念,了解如何善用有限資源,和創意思維的重要性。
4.在種植及收成的過程中,教導學生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例如如何種植、澆灌、施肥、採收等等。
5.學生可以在練習射箭後欣賞這些植物,在忙碌的生活中,這個角落就像一個讓人能夠放鬆心情、紓解壓力的休憩場所,達成健康促進之成效。
6.鼓勵學生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飲食角度出發,認識食物的來源和生產過程,並進一步思考,如何維護生態環境。
成果描述:
1.教學生種植可食用的植物,提高學習者對食物來源的認識和飲食選擇能力,促進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
2.透過農耕勞動體驗,讓學生對食物、生產者和環境有尊重和感恩之心,並激發其生命韌性和堅毅性格。並且更了解環境友善的農耕方式和最少化學添加物的在地食材料理,提升對在地農業食物網絡的認識。
3.利用植物名牌融入台語和英語,並加入QR code,鼓勵學生透過掃描QR code進入維基百科,了解校園植物特徵及生態教育觀念。活動中同時融合雙語教育元素,培養學生語言、資訊能力。
4.強調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學生透過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
5.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學習資源回收再利用的觀念,並將廢棄箭杆重新利用,了解如何善用有限資源。
實施心得:
1.引導學生們將廢棄箭杆重新利用,在過程中讓他們了解資源的有限性。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智慧,提高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綠色意識和對環保的責任感,期待他們能夠將這樣的觀念和行為,帶回家庭和社區中去推廣和實踐。
2.植物名牌結合台語和英語,加入QR code,引導學生瀏覽維基百科,認識校園植物特徵和生態教育觀念。同時融入雙語教育,提升學生語言和資訊素養,有助於未來學習。
3.食農教育是透過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習者認識在地農業,用環境友善、有機的生產方式,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4.透過實際的耕種和食物製作體驗,讓學習者深入體驗食農教育的重要性,加強他們對飲食文化和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學習者在未來的生活中,繼續關注食物的品質和健康,注重飲食的多樣性和均衡性,並支持在地農業的發展,為社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學習者心得:
S1.透過利用廢棄箭杆,製作植物名牌的活動,我體會到了資源再利用的創意概念。以後,我會更關注身邊的廢棄物,思考它們是否能夠再利用,努力將環保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中。
S2.透過這個活動,提升我對食農素養的了解。學會種植營養豐富的好食材,這讓我了解食物的原型,學會如何挑選優質的食材,更注重自己的飲食習慣。了解飲食健康的重要性,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健康。
S3.透過把廢掉的箭杆變得有用的活動,我們學習了如何對環境盡一份責任。我們也發現,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
S4.種了好多種吃得到的植物,這讓我們更了解食物來自哪裡。同時,我們也開始思考我們人類和食物之間的關係,這對我們的健康和環境有好處,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