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
- 環境議題:農村生態
- 執行方法:閱讀或講故事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 策劃/執行人:梁台欣、邱美君、許雅雲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06/12/7
- 參與人數:100
目標:
1.透過解說讓學生瞭解何謂有機蔬實,農夫如何種植有機米?農藥對環境及人類造成哪些污染及危害?
2.說明「鴨間稻」的施耕方式,讓學生瞭解人與各種生物之間的共生方式,並懂得如何與大自然和平相處。
3.藉由實作煮飯的經驗,學會珍惜食物不浪費,並感恩平日家人的辛勞。
進行方式:
1.請學生回家觀察或詢問家人,洗米煮飯的程序。
2.教師在班級教授洗米煮飯方式。(用量杯測量米量後,用水清洗兩次,加入和米量一樣多的清水,並在外鍋加入一杯半的清水,按下電鍋按鈕開始煮飯)。
3.等待米飯煮熟的時間,和學生討論洗米水可以如何再利用(可澆花、清洗碗盤等)、米飯為何不可過度清洗(養分會流失)、如何在瀝乾洗米水時不讓米掉出來(要小心慢慢倒、利用篩網)。
4.米慢煮熟後,依序分給每位學童。再請學生先聞聞飯香,再試吃白米飯,最後包上海苔品嚐。
5.討論與分享:米飯聞起來及吃起來是什麼滋味?
6.繪本導讀(一顆饅頭 文 許慧貞 圖趙維明、農彩英 巧育文化)。
7.討論與分享:故事中的國王本來不願意吃饅頭,後來為何覺得饅頭很好吃?你覺得饅頭好吃嗎?
8.影片欣賞(名稱:孩童擠破頭只為一碗咖哩飯)。
9.分享與討論:非洲的孩子為什麼要排隊領飯?排隊時為何要掉淚?
10.詩歌欣賞(憫農詩 唐 李紳)。
11.統整與總結:什麼是正確的飲食觀念與良好的飲食習慣,要如何珍惜食物?
成果描述:
1.從親自量米、洗米、煮飯的經驗中,體會到平日家人煮飯的辛勞。
2.經過漫長等待煮飯的過程後,孩子從電鍋冒出的飯香,及品嚐白米飯的經驗後,發現原來平凡無奇的白米飯是如此的香甜,因此日後在食用營養午餐時,能細嚼慢厭的品嚐食物的原味。
3.從繪本故事、影片及詩詞中,學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感恩態度,並進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珍惜食物的行動。
4.延伸討論平日應有的飲食觀念及習慣,孩子在吃營養午餐時,不再挑食與抱怨。
實施心得:
從實作的經驗當中,孩子從量米、洗米、煮飯都相當的興奮,在興奮之餘,卻還是小心翼翼的瀝乾水分,深怕浪費任何一顆米粒。當電鍋開始冒出蒸汽,陣陣飯香瀰漫在教室裡,學生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嚐,首先讓孩子先試吃單純的白米飯,此時就像繪本中又餓又累的國王一樣,發現白米飯的香甜,甚至還有學生一直含在口中捨不得吞厭下去呢!!每位學生不但吃得津津有味,更是捨不得在碗中留下任何遺珠之憾,最後還跟老師約定,希望將來營養午餐也都能吃光光,不再浪費食物。
學習者心得:
如附件。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