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318
葉片數:2
澆水器:2

評分項目

2
2
2
2
2

芝山文化生態綠區

發表日期:2019-10-17
發表人:kiki

都市的生物棲地
  • 環境議題:都市的生物棲地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陳恩喬、趙佩瑜
  • 動機:
  • 目標範圍:其他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9/8
  • 參與人數:90

目標:

1. 學生能認識「臺北湖時期的環境」。
2. 學生能瞭解「臺灣北部之古文明」。
3. 學生能認識「芝山岩史前遺物與生活方式」。
4. 學生能聯想古人應地而生的食衣住行,反思現今生活之差異,以「體認並感謝大自然提供我們生活所需」。
5. 激發學生「愛護地球」的情操。

進行方式:

主題一:探尋臺北古文明
1.臺北湖時期的環境介紹與想像。
2.臺灣北部之古文明介紹。

主題二:尋找古文明遺跡
1.芝山岩地質、濱海植物及生痕化石導覽,想像古文明環境樣貌與現今差異。
2.由柱洞及芝山草堂瞭解古人因應氣候之生活適應。

主題三:史前文化遺址探索
1.考古探坑教室導覽及史前文化人生活介紹。
2.聯想古人應地而生的食衣住行,反思現今生活之差異,以體認並感謝大自然提供我們生活所需。

成果描述:

本次活動主要為傳達環境生態之重要性,透過導覽人員帶領解說之下,參觀生態綠園之地質、生態、植物…等,並進一步了解其歷史及生態變遷,建立學生對於環境生態的相關保育知識。參觀後除瞭解歷史意義與時代背景外,更能在都會區中深入瞭解這特色的生態園區,並深刻體驗生態之美。

實施心得:

藉由親切的導覽人員帶領解說之下,孩子們透過實際體驗、觀察芝山文化生態綠區,探索臺北古文明,認識芝山岩地質、濱海植物及生痕化石,以及觀察柱洞和枝山草堂想像及了解古人因應氣候、地形的生活環境。另外,園區內有野鳥護育中心、生態暖房、台北古城石頭步道、文史生態展示館、考古探坑教室、模擬探坑等設施,以及從油槽蛻變成的生態池,豐富多樣的生命在此孕育棲息。透過實地走訪園區,引導孩子認識這裡的一草一木、鳥獸蟲魚,以及文史古蹟,親切的解說與議題反思,將環境保護的理念大力宣傳,影響更多學童、青年人與社會大眾,從園區帶走一份關懷與尊重自然及人文生態的心,共同為地球做一件美好的事!

學習者心得:

1.走在步道上,不經意就能在枝頭間發現跳躍忙碌的小傢伙——赤腹松鼠。
2.我在考古探坑教室看到七個文化層喔!裡面真的有古人生活所留下來的遺物。
3.竹節蟲在我手上爬好癢喔!我們要好好保護他。
4.我今天看到好多貓頭鷹,我數一數,有20隻!
5.原來台北盆地以前是個大湖。
6.好喜歡來這裡,我要好好愛護地球,下次才能邀請家人跟我ㄧ起來玩~
7.在考古探坑教室讓我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層,我也是一個小小考古學家。
8.地球需要我們保護,垃圾減量不造成環境汙染。
9.少用塑膠吸管和塑膠的瓶瓶罐罐。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鄰近的社區就是學生學習的藏寶庫,透過學校的積極推廣與參觀課程,學生就能在環境知識上有增進,對於身處的環境就能保有多一分的熱愛,自然而然的就發自內心的去愛護它,進而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個環保小尖兵。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9-10-28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