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28
葉片數:4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5
0
5
5
4

大家來認識螳螂與蚱蜢

發表日期:2024-04-27
發表人:熊熊

生物多樣性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數位遊戲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陳莉君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30403
  • 參與人數:46

目標:

本活動是要認識常出現在校園內的昆蟲--螳螂與蚱蜢,透過圖片及數位平台的輔導來進行對二種昆蟲的外形特徵、構造及運動方式的了解,透過老師的解說昆蟲一生的成長變化,讓學生學會如何尊重生命,與保護環境。
1.認識校園內昆蟲--螳螂與蚱蜢
2.透過解說能說出螳螂與蚱蜢外觀與生存史
3.能了解螳螂與蚱蜢的天敵
4.能參與KARKOOT!的競賽及畫出螳螂與蚱蜢二種昆蟲的外觀

進行方式:

1.透過老師製作的PPT認識螳螂與蚱蜢二種昆蟲的外觀、生活史及天敵。
2.經由老師的介紹了解有關螳螂交配後為何雌螳螂會將雄螳螂吃掉的緣故,鐵線蟲又是如何寄生在螳螂的身體內影響螳螂的生存。
3.經由老師說明蚱蜢其實是蝗蟲的一種,還有校內其實有多種不同的蚱蜢,蚱蜢的生命大約只有3-4月,一年多生。
4.能專心認真聽老師的說明後,參與有獎徵答活動,透過KARKOOT!讓學童參與活動,並用心回答相關問題。
5.引領學童認識昆蟲「螳螂與蚱蜢」後,再畫出二種動物的特徵。

成果描述:

1.這次的活動是利用兒童節時規劃認識昆蟲的活動,透過PPT的製作讓學生認識「螳螂與蚱蜢」,詳細講述牠們的生活史,進而培養學童能正確的認識二種昆蟲,讓學童學習到二種昆的生存之道。
2.另外也介紹二種昆蟲的天敵,了解昆蟲生命史,引起學童對校園內昆蟲的尊重,不任意殺害蟲昆,並且能對昆蟲產生探索的觀察力。 
3.藉由教學活動讓學童學習了解到昆蟲世界,有其奧妙之處,人類也常用昆蟲來比喻人的世界,很多成語都有成語的出現。
4.藉由教學活動讓學童認識校園周遭的事物,並能對昆蟲或其他動物產生好奇心與敏銳的觀察力,探索大自然。 
5.讓學童能透過資訊平台了解自己對昆蟲的認識,並且能運用資訊載具參與教學活動。
6.最後讓學生自行參考二種昆的圖片,畫出螳螂與蚱蜢的眾生像,高年級的學生和低年級的學生繪製出來,果然不太一樣,但每一張老師都很喜愛,因為都有繪出他們的特點。

實施心得:

1.平常在校園中,就隨時可見到蚱蜢與螳螂,即使我們學校是位在山區,但有時學生也傻傻分不清,因此藉由兒童節活動,辦理全校性認識昆蟲活動。
2.生活化的議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尤其是秀出在校內的場景時,更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紛紛說我也有在校園的某處看過,我也和校長一起去看螳螂產卵,小朋友上起課來十分投入。
3.教學中還有提到一些有關蚱蜢與螳螂的成語,讓學生了解原來成語也用了昆蟲界的習性,來暗喻人的一些習性,學習昆蟲也習得一些成語,一舉數得。
4.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設計好三套的低中高有獎徵答活動,配合KARKOOT!的平台回答方式,每個年段的學生都可以依照題型來回答,低年級入門、中年級加深、高年級加廣,學生在緊張的答題中完成了挑戰,過程十分緊張刺激,好玩喔!
5.最後的學習單是畫出二種昆蟲,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種自行完成,每一張學生的繪圖都十分可愛而且也畫出昆蟲的特性,真是一堂成功的教學。
6.課程結束後的二天,學生高興的跑來分享,他看見學校中庭有蚱蜢的出現,跳的又高又快,他都追不上牠,真的就像老師說的蚱蜢真是一隻昆蟲界的跳高高手,他只有看著牠跳來跳去,沒有抓牠喔!學生的分享,讓人知道他己經學會愛護昆蟲及尊重昆蟲生命,教育發揮了功效了!

學習者心得:

1.老師介紹的螳螂與蚱蜢好詳盡,我這次有好好的觀察二種昆蟲不同的地方。
2.我最喜歡是老師辦理KARKOOT比賽,我很認真的回答每一題,每次公布答案時,我都很高與,因為我全部答對了。
3.老師誇獎我畫的很棒,把蚱蜢長長的後腿畫出來,看起來就是很會跳的昆蟲。
4.原來鐵線蟲會寄生在螳螂的身體裡,讓螳螂自殺跳進水裡淹死,他們真的太可憐了
5.母螳螂吃掉公螳螂原來是為後代,讓母螳螂能夠有足夠的能量繁殖下一代。
6.經過這次的教學我才知道原來蟲蟲危機的的霸王就是蚱蜢,他們看起來真的很像壞蛋
7.蚱蜢原來就是蝗蟲的一種,好在台灣的蚱蜢不會一次把農作物都吃光光。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從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的概念出發,與環境資源結合,透過學習者實際體驗,不僅學習者已學習到如何面對環境問題,也懂得採取環境行動,有效落實及推動環境教育。惟學習者心得之佐證照片,倘可多加充實及呈現,將更臻完善。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4-29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