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94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2
2
2
2
2

認識桃園饒平的故鄉

發表日期:2024-06-06
發表人:佳伶

認識社區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8 經由環境美學與自然文學理解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 策劃/執行人:蔡佳伶
  • 動機: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2.11月
  • 參與人數:250

目標:

廣東饒平祖先原定居在山西、陜西、河北、河南一帶,因為五胡亂華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廣東省與福建省的交界的上善、饒平地區,客家語言融合了閩南腔的語尾,成為客家的隱形話,就是「具有保存價值」的「饒平腔」。
廣東饒平人來台後,定居在桃園中壢區過嶺里、南勢里,形成一個饒平客庄聚落。
這幾個里,恰好位在本校學區內,因此藉由課程讓學生認識並了解以下三點:
1.學校所在社區家鄉特色。
2.介紹客家傳統服飾藍衫的由來及製作方式。
3.藉由客家藍衫花布拼貼活動,讓學生客家傳統服飾之美與客家精神。

進行方式:

1.邀請在地耆老透過簡報介紹客家族群遷居來台的經過,說明饒平客家族群與過嶺社區的關係。
2.進一步介紹客家族群統服飾-藍衫。傳統客家的服飾,樸素是其最大特色,布料結實耐用,用鄉間採集的植物(大青/菁)染成靛青布料縫製,顏色多為藍、黑色。
3.從藍衫的介紹,展示出客家人傳統的本性。從顏色、款式、布料的選用甚至如何穿著,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的客家人節儉、樸素和勤勞的特質。
4.最後,由手動製作客家花布拼貼,觸發學生對社區客家族群探索之興趣。
5.回家後,與家人分享客家花布拼貼的樂趣,並與家人一同分享客家族群,並對在地饒平客家社區的認同。

成果描述:

1.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到介紹自己土生土長的社區特色的課程,透過在地耆老的介紹,讓學生認識伴隨自己成長的土地與社區客家文化,產生對家鄉的認同感,並引發對認識家鄉的興趣。
2.透過學生最喜歡的手作課程-客家花布拼貼,讓講述性的課程多了動手的趣味,對孩子而言除了認識客家傳統服飾與文化,也動手使用客家花布進行拼貼的活動,讓整個課程更加生動不枯燥。

實施心得:

桃園市中壢區的過嶺地區是饒平客家的故鄉。透過在地耆老的介紹,除了讓學生們認識自己的家鄉之外,也讓來自外地的老師更認識學校與饒平客家的淵源,引發學生與老師對社區產生更多的認同感。除此之外學生們也透過客家藍衫及花布拼貼的手動課程,更認識這片土地,我覺得是一堂非常有意義的課!

學習者心得:

許生:以前從來都不知道原來我所居住的社區跟我有這麼大的關係,我只知道是客家人,今天上完課才知道我的祖先原來是從大陸廣東來的,回家我要跟家人一起分享,並請阿婆跟我說更多關於饒平客家的事情。
陸生:我知道了客家藍衫的由來。做花布拼貼時我的偶用藍色不織布和碎花布拼貼做設計,覺得非常有趣。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認識社區在地文化,師生共同探究。教導學童學習客家花布拼貼方式,與布料選用方法,深入體會社區環境與民眾的相關連性,再結合環境教育,營造更美好的社區生態。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6-20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