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醜食物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42 培養日常生活節約用水、用電、物質的行為,減少資源的消耗
- 策劃/執行人:羅勻辰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9月~10月
- 參與人數:250
目標:
藉由活動,讓學生認識學校午餐的製作流程,進而懂得珍惜食物,給予正確的知識與觀念,和家人們一起將不浪費食物的方法落實在生活中。
進行方式:
帶領各班至學校廚房參觀備餐流程,實際體會廚房的工作環境,看到廚房阿姨每日辛苦的準備午餐,啟發學生要懂得珍惜食物的想法,同時給予醜食物(格外品)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醜食物與腐敗食物的差異性。
成果描述:
1.學生更懂得珍惜每日的午餐.並學習把飯菜都吃完
2.會和家人分享醜食物不是壞掉也可以吃
3.學會分辨醜食物及腐敗食物的差別
4.會和家人分享吃多少煮多少
實施心得:
孩子看到長得很奇怪的食物,多數的直覺反應都是壞掉了。透過眼睛看、小手摸,讓孩子知道外表奇怪的的食物,不要被外表給嚇到了,也不一定是壞掉。還是可以食用的。給予正確判斷腐敗食物的觀念,才能減少醜食物被丟棄的機會。
學習者心得:
1.食物得來不易,感謝辛苦付出的農夫,也感謝廚房阿姨辛苦的煮飯給我們吃
2.原來長的很小很奇怪的食物就叫做醜食物
3.醜食物不是壞掉,跟一般平常看到的食物一樣,也很有營養
4.不要覺得食物長得很奇怪就把它丟掉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