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736
葉片數:3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4
3
3
3
2

校園裡的葉子鳥故事劇場

發表日期:2023-09-28
發表人:小魚老師

認識校園
  • 環境議題:認識校園
  • 執行方法:專題研究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李若妤
  • 動機: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容易
  • 實施期間:112年2月20日到112年3月31日
  • 參與人數:27

目標:

1.透過校園散步,認識不同樹葉的特徵和外型
2.透過共讀繪本【葉子鳥】,引發想要用樹葉演出戲劇的動機
3.透過校園散步蒐集的樹葉,讓幼兒將其處理、保存,並且使用在語文區演出故事【葉子鳥】

進行方式:

1.收集樹葉,並且在團體時間邀請幼兒進行分類,幼兒覺察樹葉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有的葉子形狀像爪子、有的形狀像是山、也有的形狀像是線條。
(1)形狀進行分類:老師:你們可以說說看這些撿回來的樹葉、花朵,有哪些不一樣嗎?幼兒:那個是愛心。老師:那有其他也像愛心的嗎?我們一起來找找(c19找到別的也像愛心的樹葉)
老師:有其他也是圓圓、尖尖的樹葉嗎?(陸續找出不同形狀的樹葉請幼兒進行分類。)
(2)按照顏色進行分類:老師:那你們可以說說這個樹葉的顏色嗎?c22:那個愛心是咖啡色的老師:我發現有些樹葉是綠色的c18:還有些是黃色的c3:還有大大的樹葉是黑色老師:所以有點點很多顏色的,你們分在彩色裡面
幼兒又陸續分類出紫色、紅色的樹葉,並且將一樣顏色的樹葉做分類。

2.透過共讀繪本【葉子鳥】,引發想要用樹葉演出戲劇的動機
幼兒在共讀繪本【葉子鳥】後,幼兒針對繪本中的葉子進行討論,幼兒分別觀察樹上的樹葉擺動的樣貌:幼兒發現樹葉在被風吹動時,是左右擺動的,會有一些抖動,再用旋轉的樣貌掉下來。孩子有了這樣的觀察後,老師同時也將他們的發現用影片紀錄下來,讓幼兒可以在語文區扮演時有模仿的動作。

3.透過校園散步蒐集的樹葉,讓幼兒將其處理、保存,並且使用在語文區演出故事【葉子鳥】
(1)引導幼兒想出將葉子壓平的方法。
教師:有甚麼方法能不要讓葉子捲捲的嗎? c11:用手壓一壓。教師用手壓後,葉子ㄆㄧㄚ一聲破洞c18:因為那個硬硬的,要壓軟軟的。教師:那要用什麼壓?c7:用手壓。c18:不行啦,要壓很久耶。c1:用書壓。c2:彩色筆的盒子。c3:膠帶台跟小盤子。
(2)引導幼兒思考讓濕濕的樹葉放在教室裡不會壞掉的方法
老師:濕濕的樹葉我們之前帶回教室有的就爛掉了,怎麼辦?c19:先把泥土沖一沖,這樣不會髒c18:上面放一些書重重壓,這樣樹葉就可以很平

成果描述:

中小班的幼兒在對校園的樹葉有觀察和比較之後,平時在校園散步的時間,會更仔細觀察樹葉的特徵,老師發現幼兒對樹葉分類也變得更仔細,孩子也對一些常見的樹葉的名稱、外觀變得更熟悉,加入平時在學習區的扮演,孩子在口語表達變得更清楚,加上對葉子鳥繪本劇情有所理解之後,孩子會想要把故事的內容說得更清楚,在要進行合作扮演說故事的時候,也發現孩子會主動分配彼此要擔任的角色,並且進行討論。

實施心得:

1.關於樹葉分類
發現幼兒對於撿回來的樹葉、花朵的顏色很能夠分類,並且放在一類的很明顯就是同一個色調,但是對於樹葉的形狀,就不太會分類,只能區分出簡單的尖尖、圓形、愛心的形狀種類。顏色的特徵比較明顯,所以比較容易覺察,但形狀的部分,如果沒有太多的差異,不太能夠區分出形狀間的差異。顏色的分類比老師預想的分出更多顏色,甚至認為綠色上但是也有其他顏色的樹葉算是彩色,但是形狀的分類,幼兒尚未覺察出有些葉子的輪廓是刺刺的,有些是圓弧狀的,老師認為需要更多的踏查經驗,幼兒才能夠有更多的細節上的覺察。
2.透過共讀繪本【葉子鳥】,引發想要用樹葉演出戲劇的動機

3.將樹葉壓平保存
孩子對於如何將葉子壓平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有對比過後孩子更驚訝結果。我認為班級幼兒在活動的當下專注度都滿高的,且反應也很熱烈。
幼兒發現:
(1)葉子變很平
(2)用盤子壓葉子沒有很平,因為圓盤太輕了,要重一點才行
(3)如果葉子沒有全部壓到,旁邊還是會捲捲的。

學習者心得:

c8:我喜歡葉子鳥的故事,而且我會學樹葉從樹上掉下來的樣子
c11:我喜歡在學校找葉子,因為有很多種圖案,我最喜歡檸檬香蜂草,他刺刺可是香香的,我好喜歡
c18:我已經會用樹葉講葉子鳥的故事了,我也會跟爸爸媽媽一起玩葉子鳥的故事
c19:我上次去公園有教妹妹一起玩葉子鳥的故事,我們也會一起把葉子壓扁扁帶回家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很完整的教學課程,畢竟許多學生還處於吸收知識的階段,對這方面的環境知識稍有陌生, 藉由老師的宣導讓許多學生瞭解,未來就有機會改變他們的態度,甚至進一步影響行為。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3-10-02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