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54
葉片數:3
澆水器:1

評分項目

3
3
3
3
3

關渡宮文化與淡水河傳統漁業生態體驗

發表日期:2022-12-05
發表人:孟森

河川湖泊濕地
  • 環境議題:河川湖泊濕地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U31 思考生活品質與人類發展的意義,並據以思考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 策劃/執行人:顏端佑;余慶俊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1年9月23日
  • 參與人數:45

目標:

1.落實SDGs14-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2.練習手竿體驗傳統漁民捕魚技巧。
3.以捕撈之海洋生物進行海洋生態資源調查。
4.討論分析捕魚技術的演進並引導海洋保育及永續漁業的概念。
5.說明『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宣導不吃、不買、不捕小蟹及抱卵母蟹,利用螃蟹尺測量胸甲寬度未滿8公分禁止食用及販賣。
6.透過吃對海鮮愛海洋說明如何資源永續、不浪費食物。
7.了解關渡地區歷史人文與宗教信仰。

進行方式:

1.結合高中地球科學課程了解河海潮汐原理;結合高中生物課了解河邊生物棲息與植物生長;結合高中歷史課程了解淡水河、關渡地區發展的歷史。
2.介紹SDGs目標14「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3.課堂講解淡水河水文、生態環境、傳統漁撈技術與河川污染的困境。
4.踏查關渡宮及關渡地區與淡水河發展的歷史
5.至關渡觀察瞭解河川潮汐變化與觀察生態環境,並探究水筆仔在河口生態角色與潮間濕地關係,瞭解淡水河流域實際環境。
6.講解淡水河釣螃蟹技術,讓學生瞭解傳統河流捕撈技術。
7.探索傳統捕撈技術與瞭解高灘地中生物樣態,觀察除螃蟹外,其他生物棲息狀況。
8.學生實際捕撈實作後,進行成果展現與心得分享。教師進行捕撈物種講解與海洋生態循環、永續發展。
9.將捕撈生物放生回歸自然。
10.學生撰寫學習心得,分享探索結果。

成果描述:

1.學生會製作簡易傳統釣具,在關渡的淡水河實際運用並釣到螃蟹。
2.透過釣到的螃蟹,學生可以分辨不同蟹種的類別。
3.學生觀察淡水河潮汐變化與紅樹林生態圈。
4.學生了解關渡宮與關渡地區的歷史發展與早期淡水河對沿岸地區人文、產業、聚落的影響。

實施心得:

1.形成自主學習網
活動已經辦理多年,陸續也有學長姐繼續參與活動,我們發現到學生開始會自主當小老師,幫助第一次參加活動的學弟妹們,開始從老師教導學生的模式轉為學生自主學習,用同學的角度去跟學弟妹們講解,參加的學生們也越來越投入。
2.探究實作課程強化學習效果
透過至關渡釣螃蟹體驗,除了讓學生了解傳統捕撈技術外,也讓學生深刻了解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食農教育。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與食材的依存與循環關係,藉以深化對地球環境的關懷。

學習者心得:

1.李同學:以往來到關渡只有到關渡宮參拜或者是在周圍的單車步道騎騎腳踏車,這次來認識了有關於關渡宮在地的人文歷史及過去有關漁民的生活,從來也沒想過桌面上的菜肴,親自去捕撈的過程是如此的困難以及辛苦,雖然我們只是利用簡單的工具進行螃蟹生態調查,但也從中感覺到靠著大自然維生的農漁民的辛苦及努力,謝謝老師給我這麼棒的生態體驗。
2.蘇同學:從高一的首度參與到這一次的協助辦理,我發現我成長了。剛進來時懵懵懂懂只是跟著學長姐、老師們一起上課,別人學什麼我也跟著看什麼,這一次的我幫忙協調各關任務,分配組別,討論活動路線等,才知道簡單的一項課程,也存在著不一樣的內涵,從戶外課程學習到與大自然的相處,然而身為學長帶領學弟妹們又是另一場人生的課程體驗。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參與課程。
3.林同學:這是我第二次參與關渡自然保護區的課程,跟上一次有很大的不同是這一次,我們自己製作調查器具,也更懂得潮汐與自然生物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在關渡宮的闖關活動也擔任起關主的位置,從不一樣的角度去參加活動,也讓我學習到運用不一樣得角度去看事情,學會換位思考,也更能體會到不同位置有著不一樣的任務。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看完貴校提報的海洋教育校外教學,內容豐富又有趣,深具環保意義。
    實作練習手竿體驗傳統漁民捕魚技巧、製作簡易傳統釣具,學生認識關渡地區、淡水河潮汐變化、紅樹林生態圈等生態環境。對應SDGs指標的永續發展目標,介紹 SDGs 目標 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學習與大自然共處,藉以深化對地球環境的關懷並推廣友善環境。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2-12-09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