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來尋美
- 環境議題:環境藝術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汪雅茜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9/12/22
- 參與人數:30
目標:
1.認識不同藝術創作並探索藝術之美。
2.透過美術館實地參訪,參觀台灣雕塑家朱銘先生的創作並了解不同雕塑媒材。
3.結合課本教材介紹,在實地探訪美術館的體驗中,欣賞藝術創作並拓展學習視野。
4.藉由資料搜尋、參訪紀錄和分享,讓學生透過觀察、聆聽與口說中進行美的交流。
進行方式:
1.參訪前:
(1)學生藉由藝術與人文和國語教材了解台灣藝術創作者的簡介。
(2)學生與教師透過朱銘美術館官方網站資源,進行美術館概覽。
2.參訪過程中:
(1)透過導覽老師介紹,了解雕塑創作的不同形式
(2)分組進行小組探索(偵探傘活動)
3.參訪後:
(1)學生書面記錄參觀中的所見所聞。
(2)在課堂中分享圖文創作。
成果描述:
透過事前的安排規劃,學生上網透過網站資料檢索,初步了解藝術家朱銘的創作背景與美術館成立的相關訊息。學生在參訪過程中,因為遇到天候不佳,但導覽人員深入淺出的解說和美術館園區作品的豐富性,讓學生風雨中不減參觀與藝術探索的興致,過程中的專注神情與渴求勤學的熱情不畏風雨的阻礙,值得嘉許。學生事後分享所見所聞,紛紛表達除了佩服朱銘老師不斷更新的藝術精神,個人對於創作和生活中感悟美的意願也大受啟迪。
實施心得:
我們不缺美,但往往是少了發現美的那顆心。透過實地去欣賞,去親近,給孩子有了真切的激盪和感悟。原本,班上學生對於藝術欣賞的經驗不多,平時在美勞課堂的創作意願也不是很活絡。但在這次風雨無阻的參訪體驗中,我感受到孩子不畏低溫,好奇心與求知欲顯得更為熾熱。這趟藝術饗宴,不只讓孩子認識了雕塑創作的不同工法,更被朱銘先生的創作精神和對美的那份熱愛給感動。有孩子分享自己因此對於接下來美勞課的版畫創作有了新靈感,也有同學不再畏懼自己原本的自我設限,覺得藝術是人人可以去親近的領域。
學習者心得:
A同學的收穫:
展覽中,「古沉木」太極系列最為吸引我的目光。這些「古沉木」在地底下埋藏千年之久,若不被藝術家發現並加以創作,可能就是一塊塊朽木!但有了藝術家的獨具慧眼,把它加以善用,在我眼中,它比起朱銘先生太極廣場上的太極系列,更融入大自然。木頭的紋路,在我感受中就像是「氣」的流動,那股原始的感受,好似富有生命力似的,使它更加特出,比太極更像太極!
B同學的收穫:
在這次精彩的參訪後,我覺得開辦和創作這座美術館的朱銘爺爺十分令我敬佩。他經歷了向幾位大師學藝,不斷創新自己的藝術能力,更有著對藝術無比堅持的用心。雖然在這次戶外教育出發前,我們班上在班級裡仍有些需要改進的行為缺失點,但我認為我們都該學習朱銘爺爺的堅定意志,繼續往更高峰邁進。
C同學的收穫:
我發現導覽老師非常了不起!要知道這麼多作品背後的故事,記下作品名稱和各具意義的事項。其中,在本館外那一列的「排隊」最令我印象深刻了!原來當初開館時,來參觀的人潮很少,當管理員告訴朱銘爺爺時,他沒有擔心也沒說其他話。過了不久,他創作了一排排隊的雕像,還幽默地說,這樣以後美術館就時時有人潮在排隊囉!太有趣了!
D同學的收穫:
我覺得比起走馬看花的遊玩,這次有的專業導覽的解說,整體的經驗值提升了非常多!在一路欣賞和認識不同素材的創作作品中,我知道了朱銘爺爺的創作歷程和對美的熱愛和堅持,讓對美術和創作神經不發達的我,有了不同的啟發,我覺得美就在自然裡,就在生活裡。我們不必去花錢買現有的物品,可以隨手在生活裡去取材,去創造自己的美學體驗。
E同學的收穫:
透過今天的活動,我理解到:看事情,不只是用「心」去看,還要發揮「丟」的精神,丟掉以前的古舊思維和觀念、模式,用「新」去看,才能看出別人想要表達的真義。有人說朱銘的作品越來越粗糙,但我認為朱銘爺爺是更擅長運用感受及「心和新」去進行創作才對!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