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蘭陽博物館參訪
- 環境議題:其它環境議題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J31 認識大自然的淨化能力及環境承載。理解人類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維護環境權。
- 策劃/執行人:侯淑貞老師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3.10.17
- 參與人數:68
目標:
蘭陽博物館位於清代宜蘭第一個正港(頭城烏石港)舊址,面對著精神地標龜山島,園區烏石群是歷史與地景之積累,反映了宜蘭歷史、人文及地景特色。而希望藉由同學參訪蘭陽博物館時能有以下目標:
1、欣賞蘭陽博物館建築及典藏之美。
2、認識林業歷史與人文特色。
3、認識蘭陽博物館的地理位置與四周自然環境。
4、學習參觀博物館等場館應遵守之禮貌與之規則。
進行方式:
集合全校8年級師生至蘭陽博物館參訪,到達蘭博後依學習單順序參訪:
1.【山之層】:宜蘭山區多雨濃霧而潮濕的氣候,如同一座「迷霧森林」,蘊藏著重要的生物資源。可認識各種植物其用途、太平山的林業、伐樟製腦。
2.【平原層】:認識影響蘭陽平原社會經濟生活至深的動脈河川,及充滿農家智慧的生活與水的聯繫。宜蘭人為了適應環境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從當中,找到他們與環境共處的態度。宜蘭山區居住了許多泰雅族人,編織是其傳統文化,可認識泰雅族布料、竹、籐編織元素與文化。
3.【海之層】:認識蘭陽平原地殼運動的過程、黑潮對宜蘭帶來的影響、海洋文化、水鳥天堂等。
4.【時光廊】:認識並學習「幾何印紋」陶文化。
成果描述:
參觀蘭陽博物館是一趟極具文化與自然美學的旅程。這座博物館位建築外觀與周圍環境相互輝映,猶如一座從大自然中崛起的巨石,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建築的傾斜角度象徵著宜蘭的地層,讓人一走進博物館就能感受到自然與文化交織的氛圍。
同學們都相當認真,透過學習單上的指引,進而對蘭陽地區的自然與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還能讓學生思考到我們與環境、文化之間的關係,對大自然和歷史文化有深刻的尊重與理解。
實施心得:
1.校外教學通常需要較多的經費,包含交通、門票、保險…等,尤其是遊覽車租賃的費用近年來相當高,幾乎占用了全部經費的80%以上,總經費不足的部分,還要學校自籌,對校方而言,實在難為,盼往後能增加環境教育參訪補助經費。
2.行程的安排需考慮到所有學生的需求與興趣,且具有教育意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需與課程有相關連結,才能讓學生更加有效學習。
例如本次校外參訪學習課程相關領域:
【藝術領域】漫遊「藝」境(第四章、七上)
雕塑美好(第一章、八上)
視覺藝術建築之旅(第二章、九上)
視覺藝術美術展覽(第三章、九下)
【自然科學領域】多采多姿生態系(第四章、七上)
板塊運動與地球歷史(第六章、九上)
【社會領域】日治時期的統治(歷史第一課、七上)
學習者心得:
1.原來早期的宜蘭跟現在的宜蘭真的很不一樣,早年的宜蘭風景跟現在比較,還好現在好多了。
2.蘭博真的很大,外面單面山建築,視覺上非常具有衝擊力,拍照也很好看。
3.生態球真的很神奇,小小的玻玻璃球中小蝦就可以優游生存,看起來真的很療癒。
4.在海之層看到許多種都未看到的魚,原來宜蘭外海可以捕捉這麼多種魚類。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