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75
葉片數:10
澆水器:2
推薦提報主題活動提報

評分項目

5
5
5
5
5

SDG13:極端氣候探秘:揭開地球的警告訊號

發表日期:2024-12-23
發表人:Nick

全球氣候變遷
  • 環境議題:全球氣候變遷
  • 執行方法:表演或競賽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氣候變遷
  • 議題實質內涵:E34 覺知氣候變遷會對生活、社會及環境造成衝擊
  • 策劃/執行人:李崇瑋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113年9月至113年11月
  • 參與人數:158

目標:

1.了解氣候變遷的基本概念
學習並掌握氣候變遷的定義、成因及其影響,包括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全面理解相關知識。(環E8)
2.認識氣候變遷的多層次影響
探討氣候變遷如何對生態系統、社會及經濟造成影響,特別是對農業、水資源、動植物棲息地和人類居住環境的改變。(環E9)
3.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激發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認識保護地球的重要性,並理解個人與集體行動在減緩氣候變遷中的關鍵角色。(環E10)
4.建立永續發展的概念
深入了解永續發展的內涵,並思考個人行為如何影響未來世代,學習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和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環E14)
5.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訓練學生分析與討論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從個人生活實踐到社區層面的參與,共同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環E5)

進行方式:

課程一:極端氣候初探 (影片與討論啟發)
內容:播放TED-Ed影片《1816: The year with no summer - David Biello》,引導學生探討「為什麼天氣越來越極端?」並記錄自己的想法與疑問。
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對氣候議題的好奇心與關注。
活動形式:觀看影片、小組討論與分享。
課程二:氣候變遷的多面向影響 (跨學科閱讀與數據分析)
內容:閱讀《少年報導者:10萬年來最熱的7月》,學生分組找出文中關鍵數據並連結到實際生活中的影響,如農業、水資源與社區環境。
教學目標:理解氣候變遷對生態、經濟與社會的綜合影響。
活動形式:閱讀、討論與繪製影響圖表。
課程三:氣候行動桌遊體驗 (情境式學習)
內容:利用《氣候緊急狀態》、《海洋危機》等相關桌遊,學生分組模擬為各國領袖,設計調適措施以應對氣候災害。透過遊戲分析解決方案的效果與挑戰。
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與批判性思考能力,理解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活動形式:桌遊實作、策略分享與反思。
課程四:低碳生活快閃展策劃 (專案式學習)
內容:小組設計低碳生活快閃展的主題與作品,討論媒材來源(如回收物)與展示方式,並製作計畫書。
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合作與創意發揮,實踐永續行動的具體方案。
活動形式:小組討論與設計。
課程五:低碳生活快閃展 (實作與分享)
內容:學生將設計的作品在校內進行展覽,並邀請家長、師生參與,推舉評審團進行觀摩與評比。
教學目標:展現學生的創意成果,增進社區對低碳生活的認識。
活動形式:作品布展、解說與觀摩。
課程六:低碳生活實踐推廣 (行動與倡議)
內容:學生規劃並實踐氣候行動提案,如「無塑園遊會」「綠色交通日」,邀請家庭與社區共同參與,推動綠色行動。
教學目標:深化學生的社會參與感與行動力。
活動形式:行動提案與實踐。

成果描述:

課程一成果:理解極端氣候的基本概念
學生透過課程,認識極端氣候的特徵和成因,能夠針對影片內容提出深刻的關鍵問題,並記錄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展現對議題的初步理解和好奇心。
課程二成果:數據分析與實際生活連結
學生學會從文獻或報導中提取重要的數據資訊,並透過討論與圖表繪製,將氣候數據與實際生活的變化連結起來,進一步理解氣候變遷的多層次影響,提升數據閱讀與分析能力。
課程三成果:模擬中提出調適措施
在桌遊活動中,學生扮演國家領袖的角色,模擬應對氣候災害的情境。他們能夠提出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調適措施,並學習在團隊合作中發展全球化的視角與共識。
課程四成果:完成低碳生活創意計畫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並完成低碳生活的創意項目。他們結合環保概念與實際應用,製作具創意性和可行性的作品計畫,展現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五成果:展覽與解說能力提升
透過快閃展的實作與展示,學生在策展過程中表現出高水平的表達與解說能力。他們的作品成功吸引家長和社區的參與與支持,並提升對永續生活議題的關注與認可。
課程六成果:氣候行動實踐與影響力
學生設計並實踐氣候行動計畫,例如「無塑園遊會」或「走路上學日」,在家庭與社區中帶動實際的永續行動。他們的行動不僅促進了對環境議題的討論,也影響更多人加入氣候行動的行列,展現學習成果的實踐力與影響力。

實施心得: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問題導向學習提升參與度
以問題為核心設計課程,成功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引導他們深入思考與討論,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
2.桌遊與快閃展促進創意與合作
透過桌遊模擬與快閃展策劃,學生在合作中表現出創意,並能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
3.實作活動增強實踐力
結合設計與實作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實際動手完成作品,培養解決問題與行動能力。
4.課程內容緊密連結生活
課程將氣候變遷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複雜概念,並感受到與自身相關的責任感。

待改進之處:
1.教材難易度需更靈活調整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差異(尤其山上的學弱生),需提供分層次的教學內容,確保所有學生都能跟上學習進度。
2.跨學科資源整合的挑戰
氣候變遷課程涉及多領域知識,需進一步加強學科間的協作與教學資源整合,以提高課程的全面性和深度。

學習者心得:

1.(學生)對氣候變遷的深入認識
學生對氣候變遷的成因、全球影響及未來挑戰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並認識到人類活動(如燃燒化石燃料與森林砍伐)如何加劇氣候變化。他們能結合課堂所學,分析氣候變遷對農業、水資源、生態系統及其所在社區的具體影響,進一步提升科學素養與環境意識。
2.(學生)情感反應與態度轉變
課程中的探討與實作活動促使學生產生對氣候變遷的情感反應,包括對環境惡化的憂慮、對解決問題的好奇心以及積極參與環保行動的動機。這些情感不僅增強了他們對環境問題的敏感度,還幫助他們從不同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形塑了對地球的責任感與關懷態度。
3.(學生)激發實際行動力
許多學生開始主動檢視日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並嘗試進行具體改變,例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養成節約用水和能源的習慣,甚至向家人和朋友宣導環保理念。他們能將個人層面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展現了實踐守護地球的決心。
4.(家長)社區參與與認同
家長透過參與課程相關的社區活動(如快閃展覽、環保義賣等),親身體驗到集體行動對推動環保的積極影響。這種參與不僅加強了家長與學校的合作關係,也提升了家長對環境教育的認同感與支持度。此外,家長的參與進一步促進學生在家庭中的影響力,形成了從校園到社區的環保行動網絡。

補充:

委員您好:
本課程為全校性課程,採分年段混齡課程設計與施作,除跨年齡、跨班級、跨學科領域外,更結合社區與他縣市伙伴學校實施跨縣市、跨團隊的課程,且業已行之有年,教學團隊今年更融入"SDGs13氣候行動-永續發展目標",帶領學生從氣候認識到行動實踐,著實不易,112年度獲得"新北市低碳校園金熊獎"殊榮(首次參加評選便獲最高肯定),113年度更獲得"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學校優等"殊榮(首次參加評選便獲肯定);並連續2年獲教育部補助"建構智慧化氣候友善校園先導型計畫",持續帶領學生進行校園碳盤查,以作為學校環境教育校本課程主軸,望委員給予肯定與鼓勵。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將校本課程融入環境教育氣候變遷主題真的很棒!
    藉由與切身環境有關的議題切入,老師們用心設計一系列的學習課程與活動,不僅讓學生更加瞭解氣候變遷的問題,更藉由各項行動實踐讓親師生有共同的經驗與話題可以討論,對於孩子們在環境教育知能、態度、情意上都有正面的效果,值得推薦。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12-26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