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12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2
1
3
2

在地震中保有一線生機

發表日期:2023-03-22
發表人:may

地震
  • 環境議題:地震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E37 培養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 策劃/執行人:教導處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2.3.16
  • 參與人數:60

目標:

1.有效整合校內各項人力、物力及資源,以演練方式,積極有效推展校園安全概念.
2.透過無預警方式,讓師生對地震保持警覺,達到「保護自己、愛惜生命」之目標。
3.強化學生地震避難掩護演練動作(趴下、掩護、穩住3個要領)的熟練度.

進行方式:

1.於全校防災防震宣導前,無預警播放防震警報,測試學生對地震的警覺性以及防震措施的確實程度.
2.於防震演練後向學生說明本次演練的優缺即如何改進的方式.
3.以雙語指導學生地震的自保方式.
4.讓學生再次演練趴下、掩護、穩住地震避難3個要領.

成果描述:

1.學生在此次無預警演練中,在室內上課時的避難動作學生皆能確實達成.
2.學生趴下、掩護、穩住已能確實完成,戶外避難動作需再加強.
3.戶外行進間學生的避難動作仍無法避免反射性往教室移動,無法確實達到就地掩護的動作.
4.於演練活動結束後的再次強化防震的目的及方法,能有效加深學生的印象.

實施心得:

1.由於本校目前進行校舍改建工程,校園各處環境皆處於不利學生躲避的狀態,因此演練避難路線有勞級任老師利用校園防災地圖於課程中再費心指導,讓學生能順利疏散到達安全集合地點。
2.本校各年段學生都有配置防災頭套,請老師提醒學生平時保持頭套清潔,拿回家清洗後記得帶回學校,隨時取用。
3.警報聲代表地震預警而非地震的發生,學生仍習慣於預警聲結束後逃出教室,研究主要原因應為與早期演練模式的不同,造成學生在本能反應時仍會回到最初的概念,因此在攢練流程仍需再讓學生多實際演練.

學習者心得:

1.有些災難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離我們很遠,有些災難就可能出現在我們身邊。演練能讓我們更能立即反應出遇到危險的作法.
2.雖然我們確實演練防震的動作,但躲避的桌子下太窄了,只有辦法保護住頭部,仍然讓人擔心地震來時的安全.
3.災難發生時一定要沉着鎮定,聽從指揮,不能爭先恐後,才能確保自身的平安.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配合無預警防災演練,指導學生確實達成各項防災避難動作,並配發防災頭套,進行趴下、掩護、穩住地震避難的實際演練,演練活動結束後帶領學生反思如何強化防震及方法,加深學生對防災應變的知識、技能與行動,落實12年國教環境教育「災害防救」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若能在課程中規劃更多有關環境災害與環境保護的教學活動,相信可以更有效提升學生的環保觀念與防災意識。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3-04-02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