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落葉還給樹木,讓生態生生不息
- 環境議題:校園規劃、營造、管理
- 執行方法:專題研究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林峯吉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11/27-114/5/27
- 參與人數:60
目標:
落葉是樹木生命週期中的一部分,它們掉落後會分解成土壤中的養分,成為樹木或其他植物生長的養料。落葉還給樹木,象徵著自然界的循環,目標是以下三點:
1.土壤肥力的補充:落葉分解後釋放出的有機物質(如氮、磷、鉀等)能夠改善土壤質量,促進樹木健康成長。
2.生態系統健康:落葉為昆蟲、微生物提供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進而支持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
3.減少浪費:落葉回歸自然可避免將其作為垃圾處理,減少焚燒或掩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進行方式:
1.收集落葉製成落葉膠囊,落葉膠囊指的是一種將落葉壓縮、處理並製成可生物分解的「膠囊」或「容器」,從而幫助植物的生長。
2.製作枯枝堆,讓昆蟲變成常客,加速腐殖質的產生。
3.製作人造蜂窩,讓蜜蜂當成授粉基地,加速植物授粉。
成果描述:
1.落葉膠囊
膠囊中的落葉與有機物開始分解,釋放出氮、磷、鉀等養分,迅速改善土壤肥力。
植物萌發與成長快速,形成初步的綠化效果。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中的分解者(如真菌、細菌、蚯蚓)受益於有機物補充,土壤生態系統迅速恢復活力。
2.枯枝堆
枯枝堆為蚯蚓、螞蟻、甲蟲等昆蟲提供了天然的棲息與繁殖空間,部分小型動物(如蜥蜴)也會將其用作庇護所。枯枝堆內部開始分解,逐漸轉化為腐殖質,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和保水性。
3.人造蜂窩
蜜蜂、蝴蝶、獨居蜂等授粉昆蟲開始將蜂窩當作棲息地,逐漸形成授粉活動的中心。
昆蟲的活動促進植物授粉,特別是落葉膠囊中長出的植物,將形成一個基礎的生態鏈。短期內人造蜂窩的設計效果會顯現出來,可以根據昆蟲的行為調整蜂窩結構、位置以及內部填充物。
實施心得:
真的實施落葉膠囊後,我發現效果超乎想像!校園不再清掃落葉,直接讓落葉留在樹木周圍形成一層天然的"地毯"。樹木長得特別快速健康,土壤變得鬆軟富有彈性,樹周圍多了好多小昆蟲,不用額外施肥,樹木看起來特別有活力。
最神奇的是,原本枯燥的土壤慢慢變得濕潤、鬆軟,彷彿樹木吃了一劑大補帖!
剛開始可能會覺得髒亂,給自己和環境一點適應時間,相信大自然的智慧。簡單說,落葉不是垃圾,而是樹木的天然營養劑!
學習者心得:
甲:落葉就是重建生態系統的鑰匙!落葉膠囊創造了一個微型生態世界。原本看似單調的土壤,現在就有數百種微生物活動。蚯蚓、甲蟲、真菌在落葉層穿梭,形成一個複雜的生態系。
乙:落葉是大地最好的保護衣!我們發現,落葉層可以減少50%的水土流失,調節土壤溫度和濕度。落葉能夠減緩水流沖刷,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它就像是大自然的調節器,穩定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
丙:這是最生動的環境教育課!學生們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落葉。我們實地觀察樹木周圍的變化,學生們驚訝地發現落葉原來是大自然的營養包。他們開始主動收集落葉,還想在學校土地推廣這個理念!
丁:以前我們總是將落葉裝袋運走,現在我明白這是多麼愚蠢。落葉膠囊不僅減少了碳排放,還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樹周圍多了蝴蝶、蜜蜂,彷彿整個生態系統都活了過來!
補充:
講師因為經驗豐富,且效果顯著。他帶我們將落葉製作成營養膠囊,把枯枝堆積成生態堆,並建造人造蜂窩。目的是讓樹木生長環境更好,不浪費任何一片落葉和枯枝,而是將它們轉化為生態系統的養分和棲息地。整個過程就是要證明:在自然環境中,沒有垃圾,只有資源;沒有廢棄物,只有循環。這是一種主動修復和平衡生態系統的方法,不僅解決了落葉多的問題,還創造了一個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