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耕地自給
- 環境議題:校園規劃、營造、管理
- 執行方法:學習服務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4 理解糧食與營養的永續議題,包括:地方與全球的公平
- 策劃/執行人:馬俊雄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小組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1學年度開始
- 參與人數:8
目標:
1.讓學生身體力行,經歷作物播種、發芽、枯萎,甚至遭受病蟲害、氣候影響等過程,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與大自然的不可違抗。
2.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態度,從一顆種子變成一桌子的菜,學會懂得感謝為我們烹調的人!
3.活化校園閒置空地,增加校地的使用效能,實踐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願景。
進行方式:
1.依照節令選擇適合作物,種植不同蔬果作物,透過田間工作,體驗農業生產過程。
2.利用落葉及熟廚餘製作堆肥混入土裡﹐減少垃圾量之餘﹐亦能供給土地養分。
3.排定學生輪值,每日定期到農園進行澆水、除草等工作。
成果描述:
1.從實際栽種蔬菜的行動中,讓學生瞭解農事之辛勞,懂得感恩與惜物。
2.善用校園閒置土地,開闢教育農園,促進資源活化。
3.推廣在地食材減少食材運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
4.食用自己種植的蔬菜,學生更能養成珍惜食物、愛護食物的美德。
實施心得:
從學生將菜苗種下,滿懷欣喜的期待著菜苗長大,而後天天細心照料,直到成熟採收。讓學生從一顆種子變成一桌子的菜,才能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歷程,當自己種的東西出現在餐桌上,以前討厭的東西都變的格外珍惜,才會懂得感謝為我們烹調的人!師生從中體會到了農事的辛苦與美好,並開始討論、建議明年可以種植什麼作物。
學習者心得:
1.自己種的菜沒有農藥,比較健康,抓菜蟲很有趣。
2.本來不敢吃茄子,想說只要幫忙摘,但不要吃。可是當採收後烹煮完成覺得很新鮮、很有趣,也吃得津津有味,自己種的蔬菜就是好吃。
3.以前都只會吃菜,自己種菜才知道多麼辛苦,要提心吊膽地照顧,還要看老天臉色,最近都沒下雨,有些菜不注意就會枯死了,以後我不敢挑食了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