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洲溼地」踏查趣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四學年導師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6.6
- 參與人數:270
目標:
1.溯本追源:了解「浮洲溼地」為新北市政府整治大漢溪流域水質的工程之一,後因都市發展趨勢,改變了大漢溪與湳仔溪的河清魚游面貌,後被定為城市後花園、藝術園區,河流開始整治,並清除垃圾場,以人工方式打造可過濾水質的濕地,建立成為可供遊憩的公園。
2.生態踏查:走訪「浮洲溼地」,了解溼地為「大地腎臟」的功能與發展歷程,兼顧生態管理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3.體驗實踐:讓學習者實地走訪「浮洲溼地」,體驗、觀察溼地如何以水生植物淨化水質,並了解動物的生態環境與棲息地,透過放大鏡及望遠鏡的協助,更了解動植物的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
進行方式:
1.解說: (1)藉由導覽人員說明枋橋的歷史典故及「浮洲溼地」的涵意與由來。(2)說明人類運用大自然的生態環境,透「大地的腎臓,即人工溼地的過瀘方式,將受污染的水質經由大自然結合人工的方式,層層把關,再將乾淨的水質排進大漢溪,將健康、乾淨還予大自然。
2.知識:學習者能知悉大地腎臟的功能及作用,除維護生態多樣性外,能結合大自然及人工的方式,回饋大自然。
3.體驗與觀察:學習者能透過「體驗與觀察」,能更了解學校附近溼地的生態環境。
成果描述:
透過導覽員解說關於浮洲溼地的與建過程、植物生物、枋橋的歷史演進,以及透過望遠鏡觀察浮洲濕地的生物,讓學生能更了解浮洲人工濕地不僅是城市中的隱藏版秘境,也為陸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間的過渡帶,更背負著都市污水淨化的功能,藉此讓學生能更了解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式多麼的豐富。
實施心得:
踏查浮洲濕地是一個實地考察和了解濕地生態的過程。浮洲濕地是台灣一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許多鳥類遷徙的中途停留點。以下是對踏查浮洲濕地的實施心得:
1. 生態認識的提升
在踏查過程中,透過觀察和導覽員的講解,對浮洲濕地的生態系統有了更深的了解。濕地擁有特有的水生植物、昆蟲、魚類及水鳥等,這些生物在濕地中形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生態網絡。學習到濕地對於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水循環和防洪等方面的多重功能,讓我對濕地的保護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2. 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浮洲濕地的踏查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環境教育的必要性。透過現場導覽與解說,能夠讓更多人理解濕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臨城市化與環境變遷的背景下,濕地的保護尤為迫切。這種實地學習不僅增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也有助於促進社會對生態保護的重視。
3. 生物多樣性與保護意識的加強
浮洲濕地是眾多候鳥的栖息地,尤其是東亞-澳洲候鳥遷徙路線的一部分。在踏查過程中,能親眼見到各種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進一步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這樣的經驗讓學生更加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且對於未來如何促進濕地保護政策有了更多的思考。
4. 實地觀察的體驗
實地踏查讓我們能夠親身體驗濕地的景觀變化和生物活動,這比書本上的學習更具深度和真實感。從濕地的水質、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等角度入手,學習如何判斷濕地健康狀況,並了解濕地生態的脆弱性。
5. 挑戰與建議
在踏查過程中,除了享受自然之美,也遇到一些挑戰,例如天氣變化、蚊蟲等問題。此外,濕地保護工作仍然需要加強,應該更加注重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如污染、非法捕撈等行為。希望未來能夠在更多地方推動濕地保護活動,並加強對濕地的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
總結來說,浮洲濕地的踏查讓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到濕地對於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也強化了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行動力。
學習者心得:
學生1:我發現了許多水鳥在這裡棲息和覓食,這不僅是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細節。
學生2:這次踏查讓我更加明白濕地對於環境保護的關鍵作用,濕地不僅是水源的過濾器,還是防止洪水、調節氣候、提供野生動植物栖息地的重要場所。
學生3:能夠近距離觀察濕地的生物和環境,這比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更加生動和具體。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