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樂活巧營造計畫
- 環境議題:校園規劃、營造、管理
- 執行方法:實驗、實習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2 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與原則
- 策劃/執行人:余啟榮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0.09.01~110.11.21
- 參與人數:120
目標:
本校食農教育始於本校教師「來自星星的菜」學習社群,對於食農教育的關注迄今已三年,平常老師們有興趣接觸可食植物的栽種,藉由建物拆除轉成農地,能有機會擴大栽種範圍,並帶領學生藉由實際栽種可食農作物之經驗,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生活態度,本計畫是個絕佳機會。
中和國中團隊覺得,此得來不易之機會若只是從事農耕未免狹隘,因此開始思索這片土地有沒有機會,可帶給學校師生,甚至社區民眾的更深遠的綜效呢?於是藉由本計畫之申請,以原「來自星星的菜」教師學習社群成員為班底,帶領種子教師成員班上的學生,進行各項食農課程,尤其引入與中華電信合作之智慧農業觀念,進行程式設計課程,以科技監測來指引種植及田間管理的時機。本計畫希望達成以下兩項目標。
1.自然農法
本計畫結合社群老師、社區大學專家老師及校內其他有興趣參與食農教育的同仁及學生的想法,設計以與自然共生的樸門設計,依照時令種植農作,設計課程介紹樸門農法、並選擇共榮及具避忌效益植物之注意事項,讓所有農作過程的生物都能依其習性,以創造對其良好的環境。設計多樣之菜圃,教導學生以自然為師,尊重自然。
2.科技農業
目前氣候異常,農作物的作息也受到干擾,本計畫將以現有中華電信業者所提供之物連網服務,偵測農地土壤環境(溫度、濕度及導電度)、空氣環境(溫度、濕度)、現場光度等,數據全天傳入伺服器資料庫,設計課程使同學藉由數據分析,本校所在農地地微氣象資料,是否有異常之傾向,進而形成經驗為種植農作調整農事時機。更有甚者,與科技領域合作,設計課程讓同學透過Arduino傳感器電路製作,一方面比對中華電信物聯網數據、另一方面也學習親自製造的監測器的能力,提升科技素養。
進行方式:
以本校推動食農社群-來自星星的菜為班底,進行課程設計及課程實施,目前社群有15位教師,分屬自然、數學、體育、藝術與人文、語文領域等,利用社群聚會或研習進行課程共同備課;於課程實施時進行共同觀課。邀請社區大學、校外如農業改良場、中華電信智慧農業專家辦理研習,使本校教師在農業栽種技術有所增能。
為完成本計畫,由以下課程展開進行。
1.自己的菜圃自己設計
2.認識可食香草植物
3.可食香草植物種植-蝶豆花種植
4.厚土種值實作
5.Webduino感應器程式設計。
成果描述:
1.已完成農場基礎工作、整地、規劃分區使用目的及種植作物項目。
2.建立厚土、樹葉堆肥、香料植物用途及瓜棚製作等實務課程。
3.整合校內學習社群-來自星星的菜社群及STEAM團隊,校外則與社大合作進行農地實務課程,並引入中華電信大數據技術。
4.農場地上物建構課程-瓜棚,已完成中和logo製作、縮小模型試做及支柱灌模試驗等,第二階段將完成瓜棚搭建。
5.已完成智慧農業管理系統介面,目前監測環境溫溼度、土壤溫溼度及導電度、光輻射等。
6.已實施物聯網設計課程,製作自動澆灌系統電路及程式設計,目前學生已能製作溫溼度偵測,第二階段將完成組裝置於思源食堂。
7.設立氣象小屋內含自製之溫濕度及PM2.5傳感器。
實施心得:
本校食農教育場域始於一棟建築物的拆除,該建築有其歷史價值,轉型為食農場地感念前人的耕耘,因此命名為思源食堂。
108課課實施後,本校結合校內學習社群發想,學校應有旗艦級的課程火車頭,該課程需有前瞻性及永續性。因此本計畫選定以智慧農業為前瞻、友善農業為永續為課程主軸。導入物聯網科技、在田間佈設感測器透過雲端下在數據分析在地微氣候變化;另為季節更替評估適合的作物,逐年逐季檢討並規劃種植的計畫,學生或因修業年限需畢業,但本計畫卻可因此而永續。
本計畫希望藉由對農作物的了解,進而進行孵芽、育苗、栽種、田間管理、收成、加工等工作,讓實施者體會由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其間的過程挫折不勝細數,出芽蝸牛蠶食、育苗遇蟲啃咬、栽種時令不對、施肥不當及水土保持缺乏經驗、收成時機掌握不精準、加工烹飪工序還在摸索。雖然錯誤百出,收成欠佳,然而每一點滴的錯誤,都記錄著我們對於此罐土地之感情與用心,我們會將此錯誤經驗,化為將來的養分,繼續為科技及永續理念而努力。
本計畫實施至今已略見課程發展的脈絡,現已完成以下課程規劃
1.自己的菜圃自己設計
2.認識可食香草植物
3.可食香草植物種植-蝶豆花種植
4.厚土種值實作
5.Webduino感應器程式設計。
往後將繼續以此為基礎,持續規劃,其具體課程如下
1.食農課程:引領學生進行農地環境大數據分析,選擇最適作物並持續監控作物生長情形,與預期狀況比對;引領同學設計菜單自行烹飪,持續建立學生珍視食物的態度;社群成員持續透過研習活動增進農作及智慧農業知識經驗。
2.物聯網課程:引領學生安裝Arduino base智慧農業光度計傳感器及程式控制,進行環境資訊監測解讀。
3.農具及設施製作課程:持續引領學生製作農作設施架設,建立魚菜共生環境。
我們團隊衷心希望本計畫能成為本校課程之旗艦計畫,藉此發展跨領域教學。
學習者心得:
學生
A.童軍課實在太好玩,雖然一開始不知道在幹嘛!但到後來就越來越熟練,謝謝老師讓我們體驗田地的樂趣。
B.今天去農場圍磚塊,雖然太陽很大,蟲超多,但完成後超有成就感。
C.今天圍菜圃的活動還滿好玩的。再搬磚塊時,看到大家都分工合作,也看到很多女生一次就班五、六塊磚。甚至更多,我真佩服她們。力氣好大喔。都比男生搬得多,真是怪力女,我都沒想到,也難怪拔河亞軍。
D.蝶豆花飲料層次分明,味道酸甜,很好喝,雖然老師說和酸鹼指試劑有關,我還是不太清楚,不過我很高興去摘蝶豆花。
E.我把在田裡的傳感器叫做農場小精靈,它很厲害,可以告訴們田地裡的天氣,而且程式是自己寫的,超讚的。
老師
那些植物教我們的事
1.苦瓜生命力極強,本來沒有要種卻自己發芽,探究是因為堆肥含種子,逕自發芽。生命會找出路,孩子也會找出路。
2.南瓜拼命長葉子,只開雄花,雌花沒半朵,試過網路各種方法,如摘心、剖開主莖、多施磷肥,都無效,隨著時間離開盛夏,日照日趨縮短,雌花就大量出現,也開始有收成,同樣孩子也要依時成長學習,不能太快,適合他學習的節奏。
3.結球茴香開始漲勢很強,莖結球膨大,但因不知如何食用,遂放任生長,之後超過其最佳賞味期,莖結球縮小,養分隨轉化成其繁衍後代的花及種子,學到了收成要及時,超過時間,婉惜怨嘆都無法彌補。孩子的青少年期稍縱即逝,要用心陪伴才不會惋惜。
4.要延長九層塔生長週期,要在它開花時,摘掉其花苞。取其當正值開花期,他會認為完成生長週期,而縮短其可食用期。孩子的成長給予適當挫折,可讓期學習歷程更為完整。
5.洛神花種植過密,反而漲勢不佳。孩子需要生長空間才能成長茁壯。
補充:
本計畫起心動念為課程。希望藉由本校農地作為課程火車頭,跨領域課程設計得材料產出地,呼應108課綱素養教學。
逐年規劃新產出,如繼續規劃藝術瓜棚、溫網室設計餘種植、魚菜共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