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小尖兵—食農教育課程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王巧芬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其他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07年3月21 日
- 參與人數:18
目標:
透過探索、學習、體驗、行動,讓國小學童了解飲食生產的原貌(食育)、人與自然生態的永續共存(農育),並進一步將德育從心扎根。
進行方式:
食農教育課程內容涵跨自然科學、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等三項領域。以社團方式,利用週三下午針對三至六年有興趣學生進行有機農業、當季食材、食品添加物、食品工業到餐桌飲食禮儀等有次第的16堂食農教育課程。
成果描述:
十二年國民教育以「核心素養」為主軸,透過一系列探索、學習、體驗、行動等16堂食農德育課程,讓國小學童能更深入了解飲食生產的原貌、對身體的益處及害處、並瞭解如何在飲食中照顧自己的身體(食育)。
另外一方面,也藉菜苗種植體驗,體會並認識人與自然生態的永續共存(農育),懂得珍惜與感恩,並進一步將德育從心扎根,期待培養孩童主動參與、獨立思考、並懂得覺察省思、在生活中力行所學的能力。
實施心得:
本次是學生第三次上課,課程名稱為:米國日記,讓學生討論哪些食物是米製品,米與在地生活與節慶的關係,以及農夫種稻的過程與十二節氣的重要性,並讓學生品嘗米製品:米香,有白米米香和糙米米香。學生其實對我們的主食—米,沒有那麼清楚的認識,透過今天的介紹,讓孩子們更愛米,也知道吃全穀類營養更高,並要多吃臺灣在地生產的米,並懂得惜福感恩,粒粒皆辛苦。
學習者心得:
1.今天的課程讓我了解到米是很棒的食物,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美味的米製品,如麻糬、蘿蔔糕、湯圓、米香…等,而且吃糙米對身體更健康,我們臺灣的農夫很棒,很辛苦的重出很棒的米,我們要謝謝他們並且多多吃米。
2.臺灣的農夫很厲害,生產很充足、很優質的米,而且農夫種米很辛苦,要配合十二節氣,還會受天候的影響,真的是粒粒皆辛苦!我們不可以浪費食物。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