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51
葉片數:1
澆水器:1

評分項目

1
1
1
1
1

先民敲敲門

發表日期:2022-12-26
發表人:eco

其它環境議題
  • 環境議題:其它環境議題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王0瑩 樹谷文化園區
  • 動機: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10320
  • 參與人數:25

目標:

一、將「文化保存」融入環境教育,透過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對臺灣在地文化的認識,進而提升認同,並產生積極愛護行動。

二、協助學校辦理校外參訪學習,結合樹谷園區、南科園區、臺南市環境教育幸福聯盟等資源,提供豐富且有趣之環境教育課程。

進行方式:

此次課程以【生活】為主旨,運用史前文化常見的「陶土容器」啟發學員一窺先民的生活樣貌,並透過「考古」科學調查的「時間軸」與「空間軸」概念,帶領學員進行模擬探坑發掘體驗,並從中拼湊史前畫面。藉此理解與我們現在食、衣、住、行的差異,反思現代便利背後隱藏的危機,同時學習先民的智慧與友善環境的態度且落實於自身日常生活。

成果描述:

實際體驗考古挖土與清理,似乎讓孩子都想成為考古學家了呢!
內容跨領域涵蓋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生活等學科,對應能力指標如下:

環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來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環 1-2-2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環 3-2-1 瞭解生活中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並培養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個人興趣、嗜好與責任。

環 3-3-1 瞭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

環 4-3-5 能運用科學工具去鑑別、分析、瞭解周遭的環境狀況與變遷。

社 1-2-6 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應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社 1-3-1 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社 1-4-2-10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

社 2-2-2-2 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社 2-3-2-9 探討台灣文化的內涵與淵源。

社 4-3-1-3 說出自己對當前生活型態的意見與選擇未來理想生活型態的理由。

自 1-1-1-1-4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輕重…)。

自 1-2-2-1-9 運用感官或現成工具去度量,做量化的比較。

自 1-3-4-3-9 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自 1-4-1-1-4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

自 1-4-5-1-4 能選用適當的方式登錄及表達資料。

生 3-1-3-6 察覺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

藝 1-2-2-8 實驗各種媒材與形式,瞭解不同媒材與技術的差異及效果,從事創作活動。

實施心得:

讓孩子運用五感的教學方式果然是最能讓孩子有連結而願意探索事情的深入本質

學習者心得:

謝謝老師幫我們申請戶外教育,地一次動手挖土我覺得很特別,沒有人不准我們玩沙的感覺很棒。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透過「考古」可以體驗先民的生活方式與智慧,與現今生活參照,更能發揮環境教育的意涵,建議爾後辦理類似活動時,老師可以加入珍愛土地及資源的概念、以構築學生的環境教育素養。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3-01-13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