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香三重-談在地美感、跨域走讀、植栽復育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5 理解「里山」精神,運用淺山環境的永續利用,提供生活實用與生物多樣性
- 策劃/執行人:王曹晏婷、李芳儀、陳怡妏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1.10.1-111.12.31
- 參與人數:60
目標:
環J3 經由環境美學與自然文學了解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戶J2 擴充對環境的理解,運用所學的知識到生活當中,具備觀察、描述、測量紀錄的能力
戶J3 理解知識與生活環境的關係,獲得心靈的喜悅,培養積極面對挑戰的能力與態度。
海J3 了解沿海或河岸的環境與居民生活及休閒方式。
進行方式:
[香花(秀英花)早年在淡水河畔耕種,收成後送到大稻埕混合包種茶成為香片後出口,當時茶葉為台灣出口的大宗。]---這次經由校內教師夥伴共同努力,想讓早在三重消失的秀英花,重新在校園內飄香。
一、「社區覓香蹤」:教師自行共備、與社區耆老帶領教師走讀社區
社群夥伴們長年深耕在地課程,陪孩子找出自己長輩的故事,也帶入社區走讀,這次想更深入在地歷史文化脈絡,也想帶學生進入社區走讀,在課程之前特別連繫在地香花達人張明祥老師,進行共備,了解香花對於三重區的意義,同時也討論香花在校進行復育的可能性。
二、「跨域尋香氣」:進行地理、美術、國文、生物科跨域合作,讓學生了解香花源由及在地環境
本課程由國中部王曹晏婷老師、李芳儀老師、陳怡妏老師、陳雅利老師、顏端佑老師與高中部林軒宇老師、李芳淇老師共同參與討論並發展出跨域特色課程,利用最擅長的跨域合作方式,以「地理戶外踏查」、「美術藝術展現」和「國文文學創作」共同操作。從戶外踏查開始帶學生走進社區了解淡水河畔香花產業,也同時看到三重與淡水河的緊密聯繫,爾後由美術老師協助請學生繪製淡水河畔圖,再輔以國文科新詩創作,讓學生從感受入手以閱讀、美感呈現成果。接下來將由生物科協助香花復育,期待復育成功後能夠豎立雙語美感圖鑑說明牌,讓校園內每位學生都能對香花故事聊若指掌,培養學生對三重認同感。
三、「校園重聚香」:培養小志工定期照顧,進行香花校園內復育
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的技術指導下,一開始由校內教師將學生帶至戶外,讓學生能和環境土地產生連結,接下來將戶外教育精神引進校園,帶動全體校園氛圍,由學生負責澆花、施肥並作植物觀察紀錄。期待在師生共同努力下,能讓秀英花重新在校園內飄香,香氣滿校園。
成果描述:
一、 辦理香花在地課程講座5場,實施日期如列
(1)111年9月21日三重在地與家族文化瞭解
(2)111年9月22日三重高中菜寮賞分享。
(3)111年10月13日三重高中復育場地場勘與三重文化歷史脈絡
(4)111年11月17日三重地區教師實際走讀
(5)111年12月8日香花課程到校對小志工分享
二、教師共備:進行4場以上實際共備,含1場教師社區走讀、1場校內復育環境評估。
三、班級戶外教學-2個班級實施計6堂課,共50位學生參加。
四、分享教學經驗-校內教師分享上課心得,並與社區達人共同創建群組,進行問題討論與解決。
五、進行跨域教學合作-國文科教師進行家庭教育新詩創作、地理科進行社區代間教育踏查、美術科進行家鄉地景創作。
六、學生作品:淡水河岸景觀畫作及新詩20份。
七、香花復育儀式:共復育12株香花,並進行復育儀式。
實施心得:
[美術]0妏老師:剛開始只是希望學生創作陶器,裡面種植的能是具有三重特色的植物,所以就想到秀英花,沒想到後續能夠有這麼多夥伴一起投入,大家討論、共備、帶實察、帶文學創作,大家都能夠在自己的領域內用盡全力讓香花在校重現。
[國文]0儀老師:之前跟夥伴們合作空軍一村眷村課程,認識在地對於學生而言能培養認同感,這次我們更進一步,把香花引進校園放入課程,在與老師們共備走讀過程中,真心覺得能擁有理念相同的夥伴非常難得。
[地理]0婷老師:這次由香花達人帶我們進社區尋覓香花,爾後自己帶學生去觀察社區香花、了解淡水河環境與三重的關係,再想辦法把香花引進校園,其中覺得在校復育反而是最難的,因為原本只有地理、國文、美術的跨科合作,我自己又是個植物白癡,聽到原本打算復育的地點因為「芒草叢生,如果沒有足夠的照顧人力,種了香花也養不活」,覺得挫折,還好跟香花達人討論和就教生物科教師,了解方法後,漸漸培養出願意幫忙的志工同學,也才有勇氣繼續進行香花復育種植。
學習者心得:
甲生:當初一開始是在生物實驗室中午幫忙,現在能夠協助照顧香花,也聽鬍子老師說三重的故事,覺得秀英花能在學校生長很好。
乙生:很多人不知道三重河岸有秀英花,所以我把秀英花和三重河岸座結合十,秀英花放大,可能因此看到成品會好奇這是什麼花,而更多人去三重河岸尋找,就會有更多人了解三重河岸和秀英花。
丙生:去找秀英花時,覺得這味道很像青箭口香糖,很有趣~而且課程內容和美術、地理、國文、生物都能有相關,每一堂課都覺到一點不一樣的知識,才知道以前的人怎麼生活。
丁生:協助翻土移盆時剛好都是下雨,覺得有點辛苦,可是建綸老師都親自下來帶領,我也在土裡看到很多雞母蟲,很期待能看到秀英花在校園內開花,不知道能不能跟早期一樣拿去賣錢。
補充:
這個課程從構思、共備、課程實施到花苗復育,花了一整個學期的時間,而且夥伴們也各自用自己手上的計畫來支應費用,才有辦法辦講座、走讀、共備,還能買盆買土買苗,而且因為花苗無法在花市買到,還好三重達人已經推廣香花多年,手上有足夠的苗,我們才能拿的到。
未來其實還有很多路要走,包括觀察香花復育、建立雙語告示牌、進行生物圖鑑繪製,希望未來每一關都能夠在伙伴支持下慢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