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70
葉片數:3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4
4
3
3

猜蠆他是誰

發表日期:2023-05-11
發表人:t093002

生物多樣性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李彗菱
  • 動機: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容易
  • 實施期間:112.03.27~112.04.14
  • 參與人數:5

目標:

1.認識及辨別蜻蜓、豆娘的幼蟲-水蠆
2.能分辨蜻蜓與豆娘的外型及停棲時的翅膀張開與否
3.透過觀察瞭解均翅與不均翅亞目的意義
4.觀察蜻蜓/豆娘的羽化過程

進行方式:

1.清理生態河時,學生在人厭懷葉蘋的鬚根裡發現水生昆蟲,由於不知道是什麼昆蟲而引起驚呼。後由導師確認為豆娘的幼蟲-水蠆。
2.學生感到新奇,希望能進行飼養,導師請學生要有飼養的相關資訊,才能知道怎麼飼養。所以學生開始尋找關於水蠆可以吃什麼?如何佈置它的生活環境?......等資訊。
3.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均翅與不均翅亞目的定義與分別,並與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蜻蜓/豆娘產生連結。
4.動手布置水蠆的家、討論水蠆的食物來源
5.引導學生觀察蜻蜓/豆娘的羽化過程

成果描述:

1.學生透過觀察、查詢資料、驗證的過程中,能知道豆娘外型細長、兩眼間距離很大、四片翅膀的大小相同(均翅),停下來休息時四片翅膀會閉合在一起、豎立於背上;蜻蜓則較為粗壯、兩眼間的距離很近、兩對翅膀大小不一(不均翅),蜻蜓在停棲時四片翅膀會平展攤開,不會立起來。
2.在觀察水蠆原生活環境及討論後,學生決定在養殖箱中放了魚蝦、蝌蚪、人厭槐葉蘋、樹枝及石頭。
3.佈置好後發現有一隻水蠆一直將頭伸出水面,大家在猜想是不是要羽化了。果然,下午某節下課時,就有學生驚呼:「它變成蜻蜓了!」然後引起一陣騷動。
4.在水蠆羽化後為蜻蜓後,大家就能依照圖鑑對照來找出它是誰了,原來我們發現的是昧影細蟌喔!

實施心得:

透過這次的活動,讓學生將觀察的角度從水面上延伸進入水面下,也親眼目睹了何為水蠆,更將之與蜻蜓/豆娘產生連結。學生還興致勃勃的替它們取名為「好吃」,不過在接連2隻昧影細蟌羽化後,就將它們改名為「兒子」了。想想也是,羽化出來都是雄蟲,果然是兒子!最後,在校園內的生態河每年都能觀察到蜻蜓/豆娘及螢火蟲,可見我們的生態維護做的不錯!

學習者心得:

1.我們今天在清理人厭懷葉蘋時發現了水生昆蟲,大家都不知道它是誰,後來老師告訴我們它是水蠆。我去查了資料,發現這種細長型的水蠆是豆娘的幼蟲。
2.我把水蠆取名為「兒子」,我要好好觀察、照顧它。
3.我第一次看到水蠆羽化,感覺好神奇!我還發現它在羽化的過程中,水珠是從身體到腹部往下滴。
4.第一次看到蜻蜓羽化,我好擔心它沒抓穩會摔進水里,幸好它最後順利的飛走了。
5.我們一開始找的的蝌蚪比水蠆還大,它沒辦法吃,我們就把蝌蚪放回原來的水池。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很棒的活動,老師教學生如何認識及辨別蜻蜓、豆娘的幼蟲-水蠆並用蜻蜓與豆娘的外型及停棲時的翅膀張開與否來辨別其不同,最後透過飼養活動來觀察蜻蜓/豆娘的羽化過程,非常有趣的活動,相信活動過後小朋友更能深入的了解蜻蜓與豆娘。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3-06-02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