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649
葉片數:6
澆水器:0
主題活動提報

評分項目

3
3
2
3
2

三重森園中的鐮刀手

發表日期:2012-07-01
發表人:Rita

  • 提報分類表:都市的生物棲地
  • 策劃/執行人:陳慧娟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2-06
  • 參與人數:30

目標:

借由進行學校特色課程-校園巡禮活動, 探訪以三重國小生態園為棲地的生物,引導小朋友認識並了解,只要用心經營,即使在都市地區的校園中,也能營造出適合生物生存的棲地環境.,如同經常出現在故事圖畫中的的昆蟲”螳螂”,也能和我們共處在校園中.透過實地觀察,自編電子教材與結合國語文領域繪本共讀”219隻螳螂”活動,引導小朋友了解和我們共存在校園中的螳螂,如何在這片都市棲地中生存,並結合生命教育培養小朋友尊重校園生物生命的情懷.

進行方式:

1 帶領小朋友至後學校生態園中,進探訪棲息在校園中生物的課程活動.
2 將再生態園中發現的”螳螂”,放置飼養箱中 ,進行觀察,並鼓勵小朋友多去注意螳螂與一般常見昆蟲外貿上的差異.
3 由教師收集有關螳螂的相關資訊, 製成PPT電子資料,進行教學活動.讓小甭有瞭解未什麼螳螂惠出現在我們的校園裡.
4 結合國語文領域進行”219隻螳螂” 繪本共讀活動,引導小朋友將繪本中的資訊與實際觀察及PPT檔案進行連結,冀求小朋友對於螳螂的生態及其生存條件與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
5 於活動結束後,將螳螂放回生態園的草叢間,回歸自然, 培養小朋友尊重生命的情操.

成果描述:

1小朋友能在校園觀察活動中發現園區內的確存有許多生命小生命,並學習不去傷害這些小生命.
2小朋友能透過仔細的搜尋過程,發現活動在校園中的”螳螂”.
3透過PPT電子檔案介紹,小朋友能在繪本共讀後,主動收集有關螳螂生態習性的書籍資料,並與實際經驗相映證.
4小朋友能在觀察活動中與同儕分享自己所觀察到的部份,並加以討論. 從討論中,因為知道了螳螂是”肉食性”昆蟲, 而校園綠地中又存在著許多讓螳螂當做食物的”小昆蟲”, 所以這片校園綠地, 自然成為螳螂家族生存的好環境.
5 小朋友能養成尊重生命的情懷, 主動將觀察後的螳螂放回生態園中.

實施心得:

1 在尋訪校園生物的過程中,小朋友除了看見校園中常見的蝴蝶,毛毛蟲,蚱蜢,螞蟻,蜜蜂……外,還意外發現了”螳螂”,.並且能在實地觀察與知識引導後,透過討論與整合,了解螳螂之所以存在於校園中,乃歸因於校園綠地的營造,成就其它生物的存在, 也因此創造出螳螂足以生存的棲地條件,透過這一層認識,發現小朋友更加能珍惜校園中的這片綠意天堂, 引導孩子們深深了解,水泥叢林的環境會讓大家遠離自然, 想要接近自然了解各種可愛神奇的生命, 真的得為我們的環境多留一片綠地.
2小朋友透過實地的接觸與觀察, 更容易對所觀察的對象產生興趣,激發孩子更進一步探究的動機., 而在這次的活動中,將實際觀察經驗與繪本相結合,進行更深入的探生態園為生物所帶來的生機,引發孩子對學習主題的興趣與專注程度.讓孩子們更容易去探究生物與棲地之間的關係.

學習者心得:

1 泓佑:螳螂是我們這一組發現的, 剛開始時我們都嚇一跳,因為螳螂看起來很恐怖,而且我們都很怕會像卡通影片上的劇情一樣, 被牠的”鐮刀手”弄受傷.
2 世賢:我們這一組有發現蚱蜢,但是沒有捉到,  所以沒辦法像螳螂一樣帶回教室仔細觀察. 不過觀察螳螂的經驗真的很特別.可能因生態園中像蚱蜢這類的小生物很多,所以螳螂也喜歡生活在這裡.
3 宇芳:老師說她沒辦法像養毛毛蟲一樣,把螳螂也養在教室裡,因為螳螂是”肉食性”, 我們沒辦法提供食物給牠.牠還是自己在生態園中找食物比較適合.
4 偉銘:這隻螳螂是我們這一組發現捉到的, 觀察之後, 還是把螳螂放回生態園中最適當了.所以由我打開飼養箱把牠放出去,我真的覺得很興奮.
5 承恩:“219隻螳螂”這本書真的很有趣. 原來螳螂交配後,母螳螂會吃掉公螳螂,真的是很特別. 螳螂的卵也與眾不同,而且小螳螂孵化的樣子也和其它昆蟲差很多.

補充:

因為小朋友有飼養毛毛蟲的經驗,所以也想養這隻螳螂,但礙於飼養上食物取得有困難, 所以無法達成小朋友的要求.告訴小朋友讓牠生活在我們校園的綠地中比較好.也透過因為無法飼養的決定,讓小朋友了解,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與把握, 才能飼養任何一種生物.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很完整的教學課程,親身體驗與觀察最容易讓學童印象深刻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2-07-03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