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78
葉片數:3
澆水器:1

評分項目

3
5
2
3
2

一起趣探索濕地綠寶盒

發表日期:2024-06-20
發表人:瑾玥

綠色生活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張瑾玥、謝采諠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跨區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06/13
  • 參與人數:30

目標:

一、認識濕地底棲動物及其重要性,及牡蠣養殖及其生理與生態習性。(認知)
二、實際練習採集及科學量化濕地底棲動物方法,觀察目前台灣主流放養方式種類。(技能)
三、引發學生關心濕地及潟湖的生態環境。(情意)
四、了解濕地食物鏈與生物相互的依存關係。(認知) 
五、無人島上淨灘減塑。(技能)

進行方式:

一、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七股研究中心老師透過PPT教學-「尋找濕地寶貝」課程,以講解搭配分組實際操作採泥器實作採樣的方式探索濕地生物多樣性,發掘濕地特有生態之美。
二、下午則安排學員至七股潟湖搭船,實際觀察潟湖生態並介紹當地牡蠣養殖與定置網,認識餐桌上的海鮮從何而來,船家透過現烤鮮蚵連結人與潟湖環境的關係,也藉機引導學員關於友善農產、地產地消、低碳飲食的綠生活理念。
三、無人島上認識濱海植物、淨灘減塑。
四、每組分享心得並返家與家人分享行動力。

成果描述:

一 、認識濕地底棲動物及其重要性,以了解濕地食物鏈與生物相互的依存關係,並安排走入泥濘濕地實際練習採集及科學量化濕地底棲動物的方法。
二、午餐請餐廳使用在地食材並提供不鏽鋼餐盒盛裝餐點,達到餐具共享「使用取代擁有」綠生活目標。
三、下午則帶領學員前往全台灣最大的潟湖─七股潟湖實際搭船體驗,前往網仔寮沙洲了解潟湖變遷的歷史與離岸沙洲特殊的景觀由來,參觀七股潟湖發達的定置網漁業與牡蠣養殖區,講解船上提供的點心(烤蚵、虱目魚嶺條)來源,藉著身處產地的機會進行「食農教育」及推廣「地產地消」概念。能夠與永續發展目標第 12 項的「責任消費及生產」緊密結合,提高學員環境保護意識和落實「綠生活實踐」的行動。

實施心得:

一、環境永續以及食農教育,符應SDGs使人類社會能夠以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式持續發展,也感謝政府官員長期以來投入搶救沙洲,呼籲親師生學著如何跟大自然和平共處,並表示七股潟湖是台灣最豐富的生態寶庫之一,擁有自然的生態景觀與植物生物,藉由體驗七股潟湖這道台南秘境最佳的方式就是搭乘觀光竹筏遊潟湖,船上有專人導覽,極具教育意義,還可以更加認識台南。

二、活動時要求民眾及學童自行攜帶環保餐具及水壺,也會主動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及不鏽鋼杯,在活動及課程中依循綠生活實踐的理念,宣導環保、節能的生活從人人做起,以達到愛護環境和減少浪費的環保目標,將可以減少380人次的免洗便當餐盒、餐具、紙杯廢棄物的產生。

三、戶外教學行程將至七股潟湖搭船探索台江內海地區的生態樣貌,帶領學童體驗地產地消、低碳飲食的在地遊程,深化與台江國家公園合作,推廣支持友善環境農產以及綠色旅遊。

學習者心得:

S1第一次穿著拖鞋踏進魚塭,跟著研究員的指令操作採泥器,採取定點且定面積的底泥,除了篩出螺殼外,更篩出2隻活力旺盛的紅(沙)蟲呢!很有成就感。。

S2這是一趟超級有意義的戶外教育,登上無人島─美得有如長灘島的網仔寮沙洲,是台灣本島陸地最西邊-網仔寮汕,是位於潟湖西側的濱海沙洲,有很簡易又完善的碼頭、棧道及涼亭,建築像東南亞的群島。

S3最喜歡網仔寮汕起點處佇立了兩隻可愛的和尚蟹公仔,因退潮時,沙灘上常有成群覓食的和尚蟹,可說是此地的生物代表之一。

S4搭乘七股海洋號膠筏遊潟湖、聽船長介紹了七股內海生態及潟湖的歷史、探索豐富的自然生態,導覽人員蔡船長非常幽默風趣,很能跟學童問答互動,整船人都笑聲不斷。

S5往西穿過樹林後,便是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能光著腳丫踩沙踏浪,感受海水的親吻,心情整個輕鬆起來。

S6學到潟湖水深處用浮棚方式養殖牡蠣,一串串的蚵苗就綁在竹子搭乘的棚架上,貼心的船長將膠筏開到浮棚蚵架邊,讓我們近距離觀察浮棚蚵架,也體驗在地烤蚵及虱目魚嶺條。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從認識濕地生態到在地產業的食農教育,進而淨灘減塑。從認知.情意.到實際行動的技能,且溶入永續發展目標之12責任消費與生產,課程能全面性讓學生學習。期待還在課程之後能更愛惜這個美麗的環境。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7-01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