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倍粒穀Very Good-插秧活動
- 提報分類表:環境行動
- 策劃/執行人:陳淨怡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2/03/06
- 參與人數:120
目標:
一、了解溼地環境的構成要件,體會環境對自然的重要性。
二、促進親職教育的推展,讓親師生有交流的機會。
三、明瞭農作的生長過程,培養愛惜關懷的情操。
四、藉由插秧活動的鋪陳,養成綠色環保的概念。
進行方式:
一、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
二、使用傳統的插秧法,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放在稻田中做記號。
三、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姆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
四、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
要人工插秧。
五、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
成果描述:
一、學童均能順利完成秧苗插作,體驗一次很難得的農作經驗。
二、栽植前的講習,讓親師生均能對秧苗栽種有深刻的了解。
三、循古法的傳統,下田前的拜田頭活動讓大家心懷虔誠,祈求豐收。
四、完成實作後,進班再進行小組討論心得,讓經驗內化。
實施心得:
童稻課程是有木作重要的校本課程,不單是提供多元校地的使用,更是媒介課程與實作,讓領域融合於一畝方田的種植中。《一座小行星的飲食》作者法蘭西斯‧拉佩:「食物是親近土地最直接的方式」,能讓孩子們了解所生長的土地,更親近這片土地,從擁抱到立足、關懷到接軌綠色意識,這課程提供的是綠色秧苗的栽種,是綠色思維的傳播,是教育最原始的初衷,無價!
學習者心得:
一、低年級:普遍表示很新奇新鮮,尤其對於感官的直接接觸,例如踩進冰涼的泥土中很有趣;看見青蛙卵很害怕;瞧見螢火蟲幼蟲的飄浮活動,瞪大雙眼觀察。
二、中年級:相當感興趣於如何將秧苗插作更節省時間,更具效率。大都表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讓他們了解農夫辛苦地耕作,要愛惜米食。
三、高年級:透過自然課的實驗操作水質的檢驗,稻間鴨的照料等。高年級生表示透過這個活動會讓他們期待今年一系列的童稻課程實作,那些都是課本上無法學到的經驗。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