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碳索生活館—碳足跡與氣候變遷
- 環境議題:節能減碳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氣候變遷
- 議題實質內涵:E35 覺知人類行為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
- 策劃/執行人:張文宿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24/10/15
- 參與人數:31
目標:
1.學習碳足跡的定義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如交通、飲食、消費習慣等)。
2.探討氣候變遷的科學基礎及其與碳足跡的關聯性,了解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3.認識個人和社會層面降低碳足跡的方法,如節能減碳、綠色消費及資源回收。
4.培養學習者的環境責任感,並鼓勵他們在生活中實踐具體行動來減少碳排放。
進行方式:
體驗活動內容:
1.童心協力救海洋:
同心協力、團隊合作的體驗活動,將孩子分成兩大組來競賽,學習合作的精神用橡皮筋繩去套垃圾,過程中不能說話,只能一同合作把垃圾撿起來。這個活動能讓孩子思考海上漂流物與人類生活的關聯性,合力減少海洋污染,進而思考海洋垃圾污染的解決方式。
2.氣候行動倡議活動:
設計一項社區或校園內的氣候行動倡議,例如宣導「減少一次性塑膠」、舉辦「植樹活動」、或推動「節能減碳日」。可透過活動海報、影片、社交媒體等方式傳播理念,並邀請更多人參與。
3.思考低碳生活挑戰:
提出至少三項減碳行動(如少開車、多搭乘公共運輸、減少食用高碳足跡食物)。回去之後執行一個禮拜並記錄下來,再跟同學分享挑戰中的心得與收穫,老師並頒發獎勵給行動者。希望能透過實踐,深化對低碳生活的理解,並激勵孩子長期維持減碳習慣。
成果描述:
由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帶來的潛在衝擊說明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1. 理解碳足跡與氣候變遷的基礎概念
2. 提升環境意識與行動力
3.分析與解決氣候問題的能力
實施心得:
1. 合作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在「童心協力救海洋」的活動中,通過團隊合作撿垃圾,體會到每個人雖然不能單獨完成所有任務,但只要合作,就能實現更大的目標。這讓學習者深刻理解,解決海洋垃圾或其他環境問題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並且環保行動不僅僅是個人責任,也是群體協作的結果。
2. 行動能夠帶來改變
參與「氣候行動倡議活動」時,學習者從宣導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即使是小小的行動,也能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設計倡議的過程也幫助他們更清楚認識具體環保行動的可行性,並意識到傳播理念的重要性。這讓學習者更加相信,只要開始行動,就能為氣候變遷貢獻一份力量。
3. 低碳生活需要習慣養成與毅力
透過「思考低碳生活挑戰」活動,學習者親身實踐了減少碳足跡的生活方式,並記錄了挑戰中的成敗與收穫。他們可能會發現,某些改變(如搭乘公共運輸或減少食用肉類)看似不方便,但長期實行後不僅有益於環境,也能帶來健康或金錢上的正面影響。這培養了他們堅持低碳生活的動力與毅力,並啟發他們思考如何讓這些行動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學習者心得:
1. 0誠的心得:合作讓環保更有力量
「在童心協力救海洋的活動中,我發現即使過程中不能說話,但只要彼此用心合作,就能完成任務。這讓我了解到,減少海洋垃圾不僅需要個人努力,更需要大家一起行動。我希望未來能和同學們一起推廣減塑,讓海洋更乾淨!」
2. 0凱的心得:改變從自己開始
「參與氣候行動倡議活動時,我和組員設計了一個『綠色午餐日』計畫,鼓勵大家帶環保餐盒和筷子。我很驚訝,原來這麼簡單的行動就能減少大量一次性塑膠。我決定以後也要多用環保用品,並邀請家人一起參與。」
3. 0葦的心得:低碳生活其實不難
「一開始我覺得低碳生活挑戰很難,特別是要多吃在地蔬果。但這一週的挑戰讓我發現,其實吃更多當季蔬菜,不僅健康,還減少了碳足跡。現在我覺得,只要習慣了,低碳生活真的不會太難!」
4. 0蔓的心得:每個人都能做些什麼
「體驗活動讓我明白,即使我只是一個普通學生,也可以為環保做出改變。我覺得只要勇敢去做,就能影響更多人。」
補充:
藉著體驗活動,孩子自然而然對環境議題產生更深層次的認知,並促使他們願意採取行動、影響身邊的人,共同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