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好」環境實察
- 環境議題:其它環境議題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2 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與原則
- 策劃/執行人:王曹晏婷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2019.01.22-01.23
- 參與人數:30
目標:
1.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2.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以及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
3.認識經濟制度、傳播、政治組織與環境管理行為的互動。
4.了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
5.結合校外資源,發展適性課程,利用寒假給予以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並帶領學生實際走入山林與政府機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形塑學校特色課程,並創造學校活潑學習風氣。
進行方式:
利用寒假期間,社會領域教師自主帶領學生進行環境現況了解後進行戶外教學與說明,讓學生對環境教育與實察有更深體驗,學生採全國中部公告,自由報名。
第一天上午室內課程:
9:00-12:00臺北盆地、台北地區河川水文防洪說明與土地徵收事件體驗
第二天下午戶外教學:
13:00-16:30 焚化爐參觀、台北盆地與社子島地形實察與土地徵收實例
成果描述:
1.臺北盆地環境與水文了解
經由直接觀看淡水河流域全貌,讓學生了解水文防洪的機制,並且用實際行動關懷環境。實際的走訪常常比在課堂中學習更有用更能引起學習動機。
2.土地徵收體驗
在出門之前先利用體驗課程讓學生自己了解各角色間的動力,也明顯可以發現學生都知道當居民的無力感與企業利益影響,帶出門實際觀看時,也能夠理解各單位間的角力與失落,這點對學生了解真實世界有很大的益處。
實施心得:
在臺北盆地環境了解與水文環境說明部分,學生一開始在室內理解流域變化與防洪概念,隔天帶去制高點焚化爐觀看與近距離到河川匯流點觀察的效果非常好,學生能夠真正了解每個環節的變化與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力。
而體驗課程中,設計土地徵收各單位觀點與角色進行討論,這議題對國中生而言有點難,但學生都非常努力理解,藉由體驗課程也可以明確感受到各界的角力,藉由學生的回饋更知道學生其實都有強烈的體驗。往後我仍想繼續這課程,也想繼續長期培養學生思考與表達能力和繼續尋找更貼近三重土地的素材。
而選擇在二重疏洪道直接進行環境行動,更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對環境的責任與行動力。
學習者心得:
A生:經由角色扮演,很明顯可以看到其中的變化,一開始覺得很無聊,但後來就能完全感受到權利和利益很重要。
B生:我覺得扮演完後再去看社子島的現況,更有感覺,雖然沒有辦法改變什麼,但至少以後我們會更願意保護環境。
C生:看到社子島的位置,明明就被水圍住,不知道為什麼還要開發建設。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