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587
葉片數:5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5
5
5
4
4

食「在」好棒

發表日期:2016-01-13
發表人:yiwen

原生植物保育與推薦
  • 環境議題:原生植物保育與推薦
  • 執行方法:運用或製作資料及媒體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氣候變遷
  • 議題實質內涵:E35 覺知人類行為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
  • 策劃/執行人:黃意雯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5.12.8-12.15
  • 參與人數:26

目標:

1.認識臺灣在地的蔬果。
2.能夠分辨臺灣四季的蔬果有哪些。
3.瞭解「食物里程」的意義。
4.知道吃當季和在地食物的益處,並落實在生活中。

進行方式:

1.教師收集臺灣四季食材的圖片,請小朋友分組將食材與季節配對,配對成功小組可加一分。
2.教師透過介紹「食物里程」的網路影片,讓小朋友思考:
(1)購買由國外進口的食物,對地球有何影響?
(2)吃在地的食物又有什麼好處?
3. 我是採買高手
(1)事先讓小朋友準備賣場DM。
(2)請小朋友分組討論,找出賣場DM中有哪些食材要多買?例如「當季」和「在地」的食材,又有哪些食材要少買?例如從國外進口的食材。
(3)多買和少買的食材各找出六樣,將這些食材剪下來,分類貼在海報上,寫上多買和少買的原因,並加以美化。
(4)分組上台報告。
(5)教師講評,根據報告結果給予評分。
4.撰寫學習單,分享心得。
5.師生共同歸納:食用「當季」和「在地」的食物,不但營養、健康、便宜,更是愛地球的行為。

成果描述:

1.大部分的小朋友能分辨臺灣四季分別有哪些蔬果。
2.知道「食物里程」代表食物從產地運送到消費者手中的距離,食物里程愈長,就代表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二氧化碳愈多。
3.能分辨賣場DM上哪些食材是當季,哪些食材是在地,又有哪些食材是從國外進口。
4.能分組完成海報並上臺報告。
5.能分享製作海報、上臺報告的心得。
6.能說出選購「當季」和「在地」食材的重要性。

實施心得:

這是第二次實施這個活動,由於之前的經驗,讓我這次一開始就指定多買和少買的食材都只要挑六種,並告訴小朋友,海報的重點是在寫清楚這些食材為什麼要多買或少買,而不是美化。但小朋友在製作海報時,還是有小組花太多時間在美化,這次也遇到一個問題,因為碰到聖誕節,所以賣場目錄都是跟聖誕節有關的商品,食材的圖片都很小,貼在海報上也看不清楚,有點可惜。當小朋友完成海報上臺報告完,我才發現有些小朋友對於臺灣地名並不熟悉,他們竟然以為南方澳是外國,因為我上課時較強調「當季」,「當地」只有稍微介紹新北市,並提醒他們若是挑選臺灣的食材,距離新北市越近的,食物里程越短。三年級的小朋友對於臺灣主要縣市的地名並不陌生,但是鄉鎮地名可能就不那麼熟悉。若是下次要再進行同樣的課程,我會再多花一點時間介紹各地盛產的食材,也會提醒小朋友在挑選食材時,碰到不認識的地名,可先請教老師,或者不要挑選。

學習者心得:

1.我們要盡量少買國外進口的食物,多買當地當季的食物,這樣才不會增加較多的二氧化碳,才不會造成全球暖化。
2.臺灣是個寶島,有生產各種種類的蔬菜水果,所以我們很幸福,我們不應該浪費食物,尤其是當季盛產的食物最新鮮、最美味了,我們也要感謝那些辛苦的農民。
3.我發現食物與消費者的距離會影響食物的新鮮度,就像冷凍保存,雖然可以把食物保存起來,但是冰太久既消耗能源,也不新鮮,所以還是吃當地和當季的食物比較好。
3.我希望大家不要買美國進口牛肉,因為從美國運來臺灣就要一萬兩千公尺,不但不新鮮,還對身體不好。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將此課程融入環境教育課程真的很棒!藉由與環境有關的議題切入,讓學生有共同的經驗與話題可以討論, 對於他們在環境教育態度上有正面的效果,值得推薦。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6-01-19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