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國民小學112學年度走讀少年噶瑪蘭草嶺古道健行活動
- 環境議題:森林荒野草原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29 覺知人類發展〈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陳志榮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03月18日(一)
- 參與人數:170
目標:
1. 透過實際戶外健行,走讀李潼著「少年噶瑪蘭」小說場景
2. 在走讀活動中觀察先民開拓的痕跡,同時反思人與自然、土地的關係
3. 透過實際走讀,學習親愛土地,關愛環境及無痕山林的理念。
進行方式:
1. 透過室內課程導讀「少年噶瑪蘭」小說,同時建立相關背景知識
2. 透過實地健行活動,於現地結合室內課內容進行走讀解說,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3. 在走讀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史蹟,討論先民開發土地的歷史
4. 在走讀活動中引導學生實踐無痕山林理念,學習尊重、愛護自然環境。
5. 在走讀活動完成後,引導學生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成果描述:
1. 本校五、六年級共七個班級師生參與活動,參與師生及家長人數總計達178人。
2. 經過實際走讀活動,加深學生課堂學習有關蘭陽平原開發史蹟印象,同時也獲得學生回饋有關土地與人類開發的反思。
3. 在活動中,學生確實練習了無痕山林的理念,沿途都能保持環境整潔,並將垃圾攜帶下山。
4. 在實際健行活動中,學生體驗到家鄉自然美景,也建立關愛家鄉土地的理念。
實施心得:
1. 本次活動雖有提前實施室內課程,以建立學生背景知識,但因實施時數有限,未能做更多深入引導。爾後若續辦想潼活動課程,可以增加行前課時數,以加深、加廣學生相關知識。
2. 本次活動整體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均可遵守無痕山林理念,押隊老師在最後觀察,僅有少數散落垃圾,也均由學生撿拾乾淨。
3. 活動後學生回饋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對活動內容均有正向回饋,同時也提出許多有關人與自然互動,以及土地開發等議題的反思,例如蘭陽平原的農舍問題討論。
學習者心得:
1. 我們在山上,老師說今天走的是當年祖先來宜蘭開墾的路,在濱海公路開通後,山路慢慢就沒人走,所以客棧就廢棄了,現在只剩下遺跡。原來在人們離開後,大自然很快就把原本的房子收回,變成樹林和草地。
2. 老師說我們在山上要實踐無很山林的理念,所以垃圾要自己帶下山,我們在路上有看到散落的垃圾,我們也會順便撿起來帶下山。
3. 在少年噶瑪蘭小說裡,噶瑪蘭公主-春天說:「花、草、鹿、人和土地,都是上天的,運氣好的人就能得到。加禮遠社的河水和土地,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能把它讓給誰。」但是經過草嶺古道這條路,我們的祖先來宜蘭開墾後,土地變成私人的,現在還有許多農田變成豪華農舍,好像我們跟大自然、土地的關係,變成是不斷開發、占有的關係?
4. 老師,站在山上看下去,雖然有點霧霧的,但這個景色還是好漂亮啊!!原來我們宜蘭有這麼漂亮的地方,難怪五們祖先會想來宜蘭開墾。
5. 老師,真的跟你說的一樣,埡口的風好大喔!!難怪當年劉明燈要弄虎字碑來鎮壓。
補充:
整體活動的發想,是從走讀蘭陽文學地景開始發想,結合高年級社會課程,介紹明清時期台灣的開發,在導入到吳沙開蘭的歷史。透過「少年噶瑪蘭」小說的內容,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去觀察先民開墾時的蘭陽平原,歲後透過實際走讀,讓孩子們去觀察過去的史蹟,同時反思人類開發對土地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