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27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2
3
2
3
2

小米種植

發表日期:2021-05-24
發表人:大邱

原生植物保育與推薦
  • 環境議題:原生植物保育與推薦
  • 執行方法:慶典/儀式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2 覺知人類社會有糧食分配不均與貧富差異太大的問題
  • 策劃/執行人:邱亮瑜
  • 動機: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09.11.18~110.03
  • 參與人數:10

目標:

小米,本是原住民傳統主食;但隨著日治時期的統治,水旱稻的引進,改變了部落的種植習慣,期待透過小米復植的活動達到兩的目標;第一:找回文化核心,布農族是以小米為主食的民族,且主要祭儀活動都與小米息息相關,找回小米即是找回族群認同的開始;第二:找回原生種,小米本是臺灣原生物種,透過校外資源(台大農業所研究生)的引進,得到了本地在日治時期採集到的小米種,期待在這片土地上,讓小米再次欣欣向榮。

進行方式:

1.透過公視的紀錄片,認識傳統祭儀
2.請當地耆老,帶領孩子共同進行祭典、儀式
3.學生實際下田墾地、播種
4.透果學生討論分組,確認每一天負責澆水的同學
5.連結校外資源,學習種植小米的相關技術

成果描述:

孩子透過實際下田的過程,除了可以感受父母、祖父母平日工作的辛勞,更透過祭典儀式和歌唱的過程,回憶祖先的生活型態,進而找回自我族群的認同,教師在過程中也補充介紹了外來種入侵的問題以及臺灣糧食自給率不足的遠憂,讓孩子更全觀的認知生活和了解生存的不易。

實施心得:

在計畫實施過程中,感受到像宇宙許願的力量,原先只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去做這一堂文化課,酖因為開始關注相關議題,意外結識台大研究生,進而獲得本地的小米種,孩子也在實作的過程裡,看到自己的改變,從除草墾地的不耐疲憊,到播重的期待,澆水照顧的付出,也更認識自身文化,認同自己。

學習者心得:

印象深刻的是除草的時候遇到susuluk(鬼針草),全班的手套全都是它的種子,花了老半天才清掉,全班一起合作才開墾這麼一小塊地,爸媽祖父母平常要獨自面對大了幾十倍田,真的辛苦了;小米是我們過去的主食,希望小米再度回到我們的餐桌上。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以在地族群的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學習到小米在部落的文化意涵,也可以感受到父母的辛勞。更棒的是透過外界資源得到小米的原生種,這場教學有更大的生態環境意義。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1-06-03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