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藝"樹"家
- 環境議題:環境藝術
- 執行方法:文藝活動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謝依玲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2021.11.1-2021.12.25
- 參與人數:11
目標:
1.能透過觀察校園中的樹木,以五感六絕體驗樹的特色,並進行藝術創作。
2.融入校本竹藝課程,進行藝術課程教學:由於「竹」自古至今,廣泛被運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之中,而在學校所在的三峽五寮社區是賴以為生的產業,其中以綠竹、孟宗竹及桂竹三種為最大宗,環顧學校四周滿山皆是竹筍園,筍農們用最傳統的方式努力守護著每一片筍園,讓這份產業持續流傳下來,也讓綠竹筍在全台打響名號,是新北產業之光,因此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進行竹藝術創作。
3.帶領學生撿拾校園和社區的植物,並融入自然課程內容,進一步認識植物構造,如小葉南洋杉的針狀葉,竹子的莖、青剛櫟、月桃、大花紫薇、松果、食茱萸等種子,也配合節慶,應用大自然的素材,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進行藝術創作。
進行方式:
一、引起動機-和樹做朋友
從探索校園開始,帶領學生認識校園裡的樹,用五感六覺體驗樹的特色,並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進行藝術創作。
1.教師帶領學生走訪校園一圈,觀察學校有哪些樹?並引導孩子發現樹的姿態和色彩都不一樣。
3.教師指引學生用鉛筆分別在塑膠片上和圖畫紙上畫出樹的外型輪廓,鼓勵學生嘗試多元的自創變化樹型。
4.教師介紹卡典西德的特性,並利用不同顏色的卡典西德拼貼出樹幹和樹葉的顏色與造型。
5.將全班作品彙整拼貼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變成多采多姿的森林。
二、發展活動-竹風鈴響
1.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五寮在地產業-竹,並帶帶領學生到校採集竹子,包括竹片、竹枝、竹葉或竹筍等,觀察並用手探索竹的特性,能發現竹表皮光滑、竹筍表皮粗糙且刺刺的、竹枝很有彈性,竹葉長長的。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竹片的特性,並且體驗竹片指導學生利用竹片進行彩繪。
3.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將竹片組合成風鈴。
4.學生將組合成的竹風鈴,利用不織布裝飾,成別具個人特色的竹風鈴。
5.欣賞與展示全班作品。
三、發展活動-種子聖誕PARTY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藝術作品,學習藝術家如何跳脫物品原本的質感,用另一種材質創作。
2.教師帶學生到校園及社區,收集大自然可運用的創作素材,包括葉片、種子、花等,並引導學生將蒐集的素材進行分類與辨識。
3.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校園中修剪的小葉南洋杉葉子,將葉子一圈圈綑綁在竹圈上。
4.學生發揮創意,利用大自然的素材,如小葉南洋杉的針狀葉,竹子的莖、青剛櫟、月桃、大花紫薇、松果、食茱萸等種子,及自製的乾燥花,用來裝飾屬於自己特色的聖誕花圈。
4.完成作品後晾乾並展示作品。
成果描述:
1.學生能發揮想像力,進行藝術創作。
2.透過社區與校園環境的巡禮,學生能建立與環境之間的情感連結,進而懂得維護與愛惜自然環境。
3.結合社區產業,讓學生能更了解竹的應用與生活關聯的密切性。
實施心得:
位於山中的偏鄉小校,四處可見的是綠意盎然的植物環遍校園,孩子們每天掃除的落葉,走過的校園,即時每天四處對望,也不知道樹木名稱?也和特別的地方?但透過藝術創作,孩子們不僅走訪認識校園與社區的環境,也多認識了幾種樹木及植物的名稱,讓他們能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要孩子感受到自然中的美,不只是身處情境之中,同時也要有人引導,才能啟發孩子的感官,進而體驗到真正的美就在自己的身旁。
學習者心得:
1.0樂:原來我們每天掃都掃不完的落葉和種子,原來不是那麼令人討厭,還可以做成漂亮的花圈呢!
2.0瑄:每天看到校園裡的樹木,我都不認識它們的名字,現在上完課了,我下次會認真看看校園裡樹木的介紹。
3.0維:我家裡有種竹筍,以為竹子可能種竹筍來吃,原來還可以變身成藝術品,下次我會認真幫爸爸媽媽照顧筍園。
4.0圻:原來樹有不同的形狀和構造,不是只有又圓又大的葉子,原來還有像針一樣的葉子。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