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又減塑, 海龜受保護
- 環境議題:水污染
- 執行方法:閱讀或講故事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蔡紫薇/賴怡如/陳美孜/江淑婷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4/17-6/27
- 參與人數:750
目標:
1.結合SDG14,利用情境布置,讓學生感受塑膠之可怕及潛藏的海洋危機,了解回收和重覆使用的重要性,分享綠色和平在臺灣及全球的環保工作進展,聆聽那些發生在您我身處的地球,關於環境、氣候、海洋、森林的事情。
2.辦理海洋保育講座及相關影片欣賞,讓學生認識珊瑚生態及珊瑚白化問題,了解海洋保育人人有責。
3.辦理「拯救海龜」集點活動,讓學生偕同家長一起在消費行為中落實減塑,進行實際的行動選擇,引導如何在生活中減碳,減緩氣候變遷。
4.堂利用影片引導學生了解全球暖化不僅是氣候模式受影響,更衝擊對環境極為敏感的生態,甚至引起大規模物種滅絕,以及糧食危機等問題。
進行方式:
1.邀請「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志工蒞校,跟學生分享珊瑚生態及珊瑚白化問題和復育行動。
2.課堂利用影片引導學生了解海洋生物受塑膠危害的現況,及塑膠分解後的微粒最後可能透過餐桌上的美味海鮮吃進肚,引發學生減塑動機。
3.主題書展挑了30本與垃圾/環保/地球暖化等議題有關的書,針對每本書希望學生了解的內容出一道題目,利用班級閱讀課,全班一起合作,每人挑一本閱讀,然後進行問答競賽。
4.情境布置共分三個區塊:
(1)在教室廊道外牆展示各種塑膠垃圾分解需時多久的展品,而塑膠垃圾分解後只會變成小碎片但不會不見;
(2)在圖書館入口處的牆上,陳列滿是垃圾的海灘及海洋生物受塑膠垃圾危害的照片,並貼出一段話:「如果現在不做改變,100年後的海洋,幾乎看不到生物,只剩下海水和垃圾」;
(3)在圖書館的長桌陳列「我的行動選擇」,給出一些能為環境做點什麼的建議,例:重覆使用包裝材料 購物前列採購清單 選在地當季食材 少肉多蔬果…等。
5.拯救海龜集點大挑戰:
(1)拜訪附近店家尋求合作,家長或學生至店裡消費時有減塑就給貼紙
(2)學生朝會宣傳活動方式
(3)張貼海龜圖案的集點海報在圖書館牆上,當集點卡貼滿店家給的貼紙,就可拿到圖書館來張貼。
成果描述:
1.此次布置的紙使用廠商包裝教科書的牛皮紙,也有利用過期海報的背面,並且不印製學習單,改以大屏來秀問答挑戰的題目,盡力落實環保精神。
2.每集一張貼紙,都代表著成功減少了一個塑膠袋或吸管或免洗餐具,當海龜圖案的海報貼滿集點卡時,師生都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好像真的拯救了受困海龜一般,我們需要把握時間,加速推動遏止氣候惡化的行動!成功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
3.世界各地頻繁發生,威脅眾多生命財產安全。全球多達 33 至 36 億人口生活在易受氣候衝擊的脆弱環境,在臺灣的我們也身在其中,雖然政府已有減塑政策,買手搖飲自備保溫瓶可減5元,但仍有部份學生不知情,因在朝會聽到活動宣導才知悉,也說回去要跟家長說。
實施心得:
1.這次將主題書展的情境布置延伸到走廊,效果佳,學生不一定要進到圖書館裡頭就能看到,每看到一次就加深一次印象。
2.這次活動走出校園,結合社區力量,讓家長帶著學生一起,在社區落實行動選擇,雖然拜訪店家、收集海廢、布置展品…過程很辛苦,但成果甜美。
3.這次活動能順利完成,要感謝校長的支持和提點,及整個學校團隊的合作,包含教務、輔導及總務等處室,還有圖書館志工的協助,大家一起守護海洋,感受到滿滿的支持力量。除了能源的選擇,大自然其實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實踐無塑生活、少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就是減少抽取石油和製造塑膠所需耗費的資源,更能有效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從布展、選影片、選書、出題、撿海廢、聯絡協會及海科館、設計集點卡和宣傳海報、拜訪店家、公告合作店家海報、朝會宣導簡報…,雖然工作繁瑣,但也提高公民意識一同戰勝危機,確實做出改變。
學習者心得:
一、有家長反應,小孩真的有聽進去,要出門消費時會提醒要帶環保袋。
二、有學生覺得海龜好可憐,人類真可惡,以後不會亂丟垃圾,也會努力做好資源回收。
三、看了保特瓶分解需要450年,而且分解只是變成小碎片,並不會不見,有學生覺得真是太誇張,以後要少買保特瓶飲料,寧可自己帶水壺。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