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78
葉片數:1
澆水器:1

評分項目

1
2
1
1
2

一鯤鯓~尋獅話安平

發表日期:2021-12-21
發表人:邱馨慧

認識社區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邱馨慧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0/5/10
  • 參與人數:24

目標:

1.觀察社區內風獅爺因時代變遷產生變化的樣子。
2.覺察風獅爺對漁村居民生計與生活的重要性。
3.藉由地圖分組探索社區風獅爺。
4.運用影像及繪圖分享風獅爺的過去與未來。

進行方式:

單元一:聽安平的故事(聆聽、認識) 【2 節】
單元二:風獅爺保育員觀察日記(發現、探索) 【2 節】
單元三:創意風獅(設計、創造)【3節】

成果描述:

「一鯤鯓・尋獅話安平」為海洋教育議題融入社會、綜合及藝術課程之議題主題式課程。
本課程選擇「海洋文化」為學習主題,海洋文化在國小教育階段以閱讀海洋相關的故事及民俗,創作海洋相關之藝術為主,將海洋教育學習主題融入社會、綜合及藝術領域之單元學習中。
課程從聽「安平在地的故事」中出發,引導學生敏覺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社-E-A2)。培養愛護自然、珍愛生命、惜取資源的關懷心與行動力(自-E-C1)。
在「風獅爺保育員觀察日記」課程中,學習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學習尊重他人,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成員合作達成團體目標(綜-E-C2)。
在「創意風獅」課程中,善用多元感官,察覺感知藝術與生活的關聯,以豐富美感經驗(藝-E-B3)。
根據教學想法,我們設計3個單元,從了解風獅爺的文化背景與四季漁汛關係開始,結合戶外教育踏察實際探索風獅,並理解在地風獅文化,學習與同儕相互合作,創作風獅作品並應用在生活上,分享創意風獅的傳承與創新。
總結性評量:創意風獅包含圖像表達與口語表達二項。
1.創作風獅遊戲王卡作品(圖像表達)
2.作品解說(口語表達)

實施心得:

1.看見不一樣的安平:本課程以安平之風獅爺為主題,透過耆老說故事、及實地探查了解安平在地風獅文化。實際執行時,因礙於地點狹窄,老人家說話音量小及內容不易聚焦,學生學習時易被旁邊的事物影響及干擾,為了課程的永續性,我們後來修正為簡報與影片(課程第1-2節)。
2.結合社區走出海洋特色:以安平當地海洋文化為出發點,邀請在地藝術家共同參與本項計畫並運用在地文史志工及家長陪同帶路,讓社區、學校及學生三方緊密合作,共構里海願景。
3.寧靜導覽:對於穿梭安平的遊客和導覽人員,導覽的廣播對在地居民來說是一種長期的噪音,西門實小與在地藝術家研發了在地風獅地圖,先在西門實小講解清楚後,讓學生分組以闖關的方式按圖索驥,來一趟寧靜安平小巷之旅,還給社區安靜自在的空間,學習尊重在地人的生活權(課程第3-4節)。
4.親子共學:鼓勵親子一同參加的學習活動,除了學習海洋文化,也可增進親子默契與共同回憶。
5.創意風獅:往昔站在屋頂上默默守護安平小鎮的風獅,在物換星移的時空轉變下,從小鎮中消失,在眾多的安平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下,風獅爺又重新站回安平的天際線,繼續守護著地方的風調雨順,創意風獅的課程,除了可以用學生很有興趣製作的創意風獅遊戲王卡之外,我們曾經使用紙袋做紙袋風獅,讓學生體驗立體造型的操作,後續可以自己或分組創作故事,繼續進行課程的延伸。
6.展望:安平的文化很豐厚,這幾年關於安平風獅爺的推廣,其實是希望更多人能理解在安平的風俗民情,進而思索文化的累積與延續對地方來說是很重要的,透過與學校合作,讓學區內的學生,也可以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理解後能應用,或者思考推廣的方法,讓文化不守舊,有源源不絕的創新活力,這樣文化就會永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學習者心得:

彭○○:我聽了風獅爺的故事,我才知道原來風獅爺跟東北季風及烏魚汛有關,現在野生烏魚越來越少,我們應該要好好想一下,不要再濫捕過漁。
陳○○:我做了一隻有蝸牛造型的風獅爺遊戲王卡,它有一個大大的嘴巴和出風口的屁眼。
王○○:我覺得依照地圖去找社區內的風獅爺很好玩,我發現了5隻風獅爺,造型都不一樣,在安平老街穿梭的時候,讓我感覺好像回到50年前,希望這些老房子能永遠留下來。
戴○○:我不知道原來安平除了有劍獅之外還有風獅爺,我比較喜歡以前的風獅爺樣子,感覺很樸實,我希望以後能有人再把它做出來。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學生能夠走進社區了解到在地文化,藉由相關導覽解說能更聚焦在文化的觀察與學習,建議老師可以在活動中帶入環境與人互動永續發展的思維,讓學生能有更多環境思考的機會。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1-12-27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