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處置與再利用--台德經驗交流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國際交流
- 教育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U32 採行永續消費與簡樸生活的生活型態,促進永續發展
- 策劃/執行人:張錦婷 / 諾貝赫 傅曼(Norbert Fuhrmann)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其他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2022/12/30
- 參與人數:26
目標:
1.與國際教育合作學校~德國菲利克斯費興巴赫職業學院(Felix-Fechenbach-Berufskolleg,簡稱FFB)分享交流。
2.覺知能源、資源及資源回收的重要性
3.學習基本的減塑知識
4.養成減塑的良好生活習慣
5.認識他國的經驗,思索台灣未來的減塑方向
進行方式:
德國老師播放投影片教學,以下是12月30日的上課流程:
1.老師在台灣市場和蔬果店的購物經驗
2.展示來台使用的塑膠袋與外包裝
3.討論使用塑膠袋的後果是什麼
4.改善方法
5.解釋德國的情況
6.德國的廢棄寶特瓶換現金的機制
7.思索並填寫學習單
9.展示德國學生在同一主題上的成果
成果描述:
1.學生在上完這堂課後,對於環境保護議題已有初步的了解,針對個人塑膠使用習慣這個調查活動,學生也能透過自身習慣,反思日常生活中應將塑膠垃圾減量。
2.能從關注生活周遭的重要議題開始擴展到城市,國家及世界,在發展本土意識具備地方感與鄉土愛之後,也能體認生活中的各種全球關聯,開闊自身的世界觀。
實施心得:
1.德國教師在簡報中呈現許多德國的圖片,確實能吸引學生的目光,並大大提升學習的動機,再輔以實際帶到教室的生活廢棄物,條理清晰的說明,學生一看就明白。
2.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活用過去或當節所學,並使用英文回答,除了寫在學習單,也口語回答老師,也許不是正確答案,卻也言之有物。
3.台德菁英交流社團的同學們此次收穫滿滿,連續三週的德師上課交流(此次課程為其中一次),同學們內心衝擊一定很大,112年8月,同學們到德國入校上課體驗,想必更能實踐國際教育的內涵。
學習者心得:
1.A同學:全程用英文上課,才知道自己的英文聽力不夠好,幸好德國老師的英文說得很慢,大概還聽得懂六七成。
2.B同學:之前就聽人說過台灣有智能回收機,沒想到德國更厲害,超市旁就有,因為方便,才讓人更願意做回收,而且在德國四個寶特瓶是1歐元,在台灣五個寶特瓶是台幣1元,差別真的很大啊!
3.C同學:我最容易做到的是改善資源回收率,以後我會從不買過度包裝產品開始,另外降低廢棄物數量和減少只用一次性餐具或容器,都是可以讓資源永續的好方法。
補充:
台德兩國師生以「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為目標,透過校內課程、戶外教學、台德師生線上共學的方式,進行語言、生命教育、環境教育、專業技術提升、專題製作能力、國際禮儀等課程培訓,共同學習、共同創作,達到「發展技能」、「關懷在地連結社會與環境」及「全球永續發展」之目的。
1.此活動為本校國際教育的一環,德師來台上課三週,台師連線上課三週,乃為未來兩校實際交流做準備。
2.我方於112年8月份出訪德國13天,其中5天在FFB入校學習及專題創作,1天由德國工商會協助安排至德國工廠實作學習,1天與寄宿家庭共度假期,3天市政廳、市議會及企業參訪。
3.德方於112年10月22日至10月28日來訪,參加新北市2023年「NTPC MAGIC」國際技職青年高峰論壇專案設計與實作暨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專案發表、入校學習、產官學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