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小小防災士
- 環境議題:防災教育
- 執行方法:實體遊戲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E37 培養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 策劃/執行人:吳政倫、王思安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0.10
- 參與人數:70
目標:
我們都知道救災不如防災,多一份警覺就少一份災害。為培植社區自主防救災人員,推廣災害自助互助精神,內政部參照日本防災士制度,規劃推動防災士工作,並納入107年至111年「災害防救深耕第3期計畫」推動。為了加速推廣以及將防災教育從小扎根,我們特地為學生們規劃了這次的防災教育校園推廣活動。希望能藉由不同形式且更接近災害的近距離體驗,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具備防災士的觀念與基本知識,並且藉由體驗、觀察、思考與團隊合作等各種方式來通過防災士「自助、公助、互助」的各種考驗,能深入學習並加以內化、實踐至生活中。
進行方式:
一、故事劇場:故事改編自繪本《希望的翅膀》郝廣才著。故事以一位震災中喪生的小男孩為中心,將死亡昇華為展翅在空中自由飛翔的美夢,夢裡有經歷大難的心路歷程,有對家人真摰的關愛,有對救難者的感謝,也有對生命的祝福。
二、體驗行前說明:我們特地邀請真正合格防災士來說明防災士的精神以及說明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的各種注意事項與建議。
三、定向越野 (防災觀察):我們在校園地圖設計微小符號或文字讓孩子找到校園一處,安排老師介紹該地區有何種災難的隱憂。我們也在校園設定20個定向旗,讓學生根據地圖以及照片來尋找尋找目標,每個打卡點的定向旗內會找到一些防災知識之類,以及學校附近的自然環境觀察。
四、沉浸式劇場(自我保護與應變):由劇團在學校某個空間塑造災難的狀況,並以VR影片輔助營造逼真氣氛土石流爆發,讓學生帶著防災包與急救箱在進入這空間,就需因應狀況找出自我保護方式及應變方法。劇團演員扮演該空間受災的角色,營造氣氛並為受幫助對象。
五、密室逃脫(團結溝通與重建):大家離開了最危急的時候在一個暫時緊急避難所休息,要遵守避難所的規則不能離開,但是大家都想要離開。所長要求必須要有萬全準備才能離開避難所回家生活。因此同學們必須討論出重新振作恢復計畫(畫海報)並向緊急避難所所長(校園師長)報告後才能離開該地,回到自己家園重新開始。
六、宣導影片欣賞 8分鐘分鐘:【VR 360影片】 重回921-阿爸的回憶、水土保持知識 、地震+土石流防災宣導。
七、回饋與獎勵:活動心得發表及頒發小小防災士榮譽徽章。
成果描述:
臺灣自然災害頻傳,世界各國都朝深化自助、互助及公助機制而努力,其中首重自助、互助。不論是社區、企業、高層建築物、工廠等等,都必須積極建立自主救災機制,才能在災害一發生時,就有效降低災害傷亡及損失。因為這樣的原因,有了防災士的產生,我們希望藉由培育眾多防災士,成為民間自主防救災工作之種子,協助推廣災防工作!學生們在校園小小防災士活動中,我們成為了防災的前線人員,我們學習到在災難來臨、救援到達前,我們可以進行初期滅火救助、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等災害應變措施。也知道了在災後,我們可以參與避難收容及災民照顧,並協助地方政府組織復原重建。能夠參與到這麼有意義的防災士活動,對師生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事情。
實施心得:
這是我們第一次帶領學生參與校園小小防災士的活動,學生們一聽到這個活動消息都十分的興奮。很少人知道防災士是什麼,更別說知道防災士的工作任務有哪些了。體驗了實際的教學活動,我們親眼看到了真正的防災士,經過防災士的說明,我們才知道,由於現今社會的災害類型越趨複雜化,政府積極推廣「防災士」制度,培養社區居民針對災害應變的自助及互助防災能力,民眾在取得防災士證照後,便回到自身的工作崗位、居住的社區,成為地方防災工作推動的骨幹,深化市民防災意識,我們企盼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中,都有第一線的防災士,才能在災害發生時降低危害,共同守護城市安全,防災士的工作真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學習者心得:
甲生:影片中看到了地震和土石流,真的很可怕,我們平日要做好水土保持,才不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災害。
乙生:地震的威力很強大,我們平常要確實做好演練,才不會很慌張。
丙生:定向越野好剌激又有趣,我們學到了很多關於防災的知識。
丁生:我得到小小防災士榮譽徽章,好開心,回家後我要告訴家人防災士是什麼,也要告訴大家防災的重要。
補充:
補充本校學生運用VR的活動影像紀錄,感謝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