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深坑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李秀雯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9/6/23
- 參與人數:60
目標:
1.配合生活課程,深化對神奇的豆子的學習。
2.融入台語,走讀深坑,認識我們的環境。
進行方式:
1.深坑老街導覽。
2.深坑豆腐DIY。
成果描述:
1.能知道深坑地名的沿革。
2.能認識深坑老街地方的植物及古蹟。
3.知道做豆腐的流程及品嘗無化學添加物食品的原味。
實施心得:
一到深坑,導覽老師就介紹老街交會處的兩棵百年老樹,位於路中分隔島上的老樹是茄苳,鄉民們暱稱為「茄苳奶奶」,而路旁商店街邊的老樹是樟樹,推測這兩棵樹的年齡分別是100年和120年,枝葉茂密、樹形優美,是深坑最顯著的地標。還告訴我們樟樹可是做陀螺的好材料,台語俗諺「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楝.芭樂頭無路用」,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由於深坑地形狹長,形似簪纓,故舊名叫做「簪纓」。導覽老師還讓孩子觀察老街的磚塊是丁字磚,是希望人丁興旺之一,走在深坑的巷弄裡有許多的階梯,是因為要通往碼頭,商店街有「後門進,前門賣」的特色。老街口的土地公廟門簷上的剪黏為雞和馬,也有特殊的含意,念成台語還有「加買」「買街」的意思。
近代則是因為全區的山林覆蓋完整、且水質甘甜,人們以好水研磨黃豆,然後製成豆腐,深坑漸漸以自製的深坑豆腐打出名號,做豆腐就簡單四步驟:一、攪拌豆漿,加熱到80度。二、倒入鹽滷,快速攪拌均勻。三、將豆花舀入模子中,重壓擠出多餘水分。四、脫模。製作的過程中,小朋友均十分的專注,深怕溫度控制不對,豆腐會變難吃,重壓的時候,大家都同心協力,不過不能壓太大力,壓得太扎實,豆腐就會變豆干。本來那一塊豆腐,老師想說孩子會吃不完,沒想到一下子,老師也沒吃到幾口,就一掃而空,可見這天然無添加的食物,也是能得到孩子的青睞。這一次的活動不僅增廣了見聞,也一飽口福,真是好吃好玩收穫滿滿的行程。
學習者心得:
學生從這一次的活動中,知道了做豆腐的辛苦也知道團結合作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品嘗自己手做的健康原味豆腐,每個小朋友都覺得吃得安心又健康,而且十分美味,一下子就盤底朝天了。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