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手繪地圖
- 環境議題:認識校園
- 執行方法:實驗、實習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劉有為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2021-10-06
- 參與人數:7
目標:
1. 認識古今地圖,並了解地圖可以作為記錄環境的一種方式。
2. 能透過地圖去辨認、探索環境。
3. 能透過觀察並紀錄學校的生態環境。
4. 以地圖的要素:方位、比例尺、圖例,建立校園地圖。
進行方式:
1. 介紹地圖的起源及發展。
2. 比較中國式地圖與西方地圖的差異。
3. 認識地圖的要素。
4. 欣賞過去小朋友的地圖作品。
5. 做簡單的實際測量,並換算地圖上的比例尺長度。
6. 繪製地圖。
7. 分享展示。
成果描述:
1. 為了繪製地圖,孩子對校園環境進行了更深刻的觀察。
2. 在觀察過程中,孩子發現珍貴的校園生態,EX:台灣欒樹上棲息了什麼鳥類、
有褐根病的樹木有哪幾顆、學校為了搶救患有褐根病的百年榕樹用了哪些方法。
3. 孩子以自己的腳丫子進行簡單的比例尺換算測量,發現,原來自己的40個腳丫子
大約是一間教室的距離。
4. 從學生的作品中,孩子展現自己的空間感,例如:有用平面表現教室,也有用立體
圖表現教室;學校各個設施、花草樹木的空間分布圖;學校的方位等。
實施心得:
帶著孩子做中學的過程中,孩子懂得主動探索環境,會開始會對於校園的生態環境進行發問,例如:褐根病是什麼? 有褐根病的樹會有什麼命運? 褐根病的樹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除了進行簡單的校園觀察巡禮外,繪製地圖是一件大工程,尤其是在比例尺的測量上。但因為我們做了很多實際的努力、行動,孩子對於繪製自己的地圖才顯得比較積極,都想要將自己發現、觀察到的標示、畫出來。因此,我在評量的過程中,也看見了孩子將自己覺得是重要的資訊給錄了下來,甚至,還有一些是老師不知道的校園呢!
繪製校園地圖,不只讓孩子省視了自己的校園,同時展現了自己的生活圈,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空間感及方向感,成為生活中的一種能力。
學習者心得:
謝謝老師帶我們上這麼有趣又好玩的課,不只讓認識了地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還可以看到以前的有趣地圖,原來和現在的地圖差好多啊!
另外,經過這一次的校園觀察,才知道原來校門口榕樹的年紀竟然這麼大了。年紀這麼大的榕樹竟然還受到褐根病的侵害,就讓我想到自己年紀大的爺爺也常常生病要去看醫生,真的好不忍心。
最後,地圖真的好難畫唷! 原來在我每天跑跑跳跳的成福校園裡,看起來很小很小的校園,竟然有這麼多的寶藏,原來我和學校還有不熟的那一面。也期待老師繼續帶我們上好玩有趣的課程,謝謝老師。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