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垃圾計畫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學習服務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姚舜心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3.5.6-113.5.10
- 參與人數:22
目標:
1.透過蒐集一週每天製造的垃圾,讓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會製造的垃圾量。
2.從一週垃圾中發覺,哪些垃圾是不必要的浪費或過度包裝的商品。
3.學生能透過影片,了解到製造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4.觀察完製造垃圾的時機和種類後,學生能在生活中更有意識的選擇用更環保的方式過生活。
進行方式:
1.學生將每天製造的垃圾清洗並保存下來,記錄在學習單中,持續一周後與垃圾合照。
2.教師播放各種影片,讓學生看見環保人生與不環保人生製造的垃圾量會有多大的差距。
3.與學生討論減少垃圾的方式,如:買早餐時自備水壺、重複使用塑膠袋,取代店家提供的塑膠杯、新袋子等。
4.校外教學時以「無痕旅行」為目標,請學生自備餐具、容器、盥洗用品等,盡可能在外縣市兩天一夜的旅行中不製造垃圾,並記錄因自備餐具、購物袋而省下的垃圾。
成果描述:
1.全校學生與垃圾合照時,發現全校一週就會製造相當大量的垃圾。
2.學生在經歷垃圾蒐集活動,以及看到海龜鼻子被吸管卡住的影片後,在心得單中描述自己震驚的心情,並且希望大家能減少製造垃圾,保護海洋生物的安全。
3.兩天一夜的無痕旅行中,12位學生因自備餐具、購物袋等,共計減少製造139個各式各樣的垃圾,例如竹籤、塑膠袋、寶特瓶等等。
實施心得:
學生在真正蒐集垃圾以前,沒有看過自己實際生活一週所製造的垃圾量,所以對於人類製造多大量的垃圾很無感,這個議題好像只存在網路影片中,與自己無關。不過在親眼看見自己和同學躺在垃圾堆中拍照時,才會發現光是一間學校一週就會產生這些垃圾,更何況世上有幾億人口!當這個議題真正出現在學生的生活情境中,他們才會感受到自己與這些事情有多近,開始產生感覺。
學習者心得:
有學生認為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小,就算自己過環保生活,也沒辦法對地球起任何作用,但當學生看見光是自己「一個班級」兩天一夜就能減少上百個垃圾時,就能實實在在的體驗到,當每個人都努力,集結成一群人時,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下面提供一張學習單給委員瀏覽。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