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教育-當我們「震」在一起
- 環境議題:地震
- 執行方法:實體遊戲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E37 培養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 策劃/執行人:葉瑋琳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03月01日~05月10日
- 參與人數:30
目標:
1. 認識地震的原因
2. 知道發生地震時應變方法
3. 學習自我保護與了解避難的方法
4. 培養幼兒對災害的警覺心
進行方式:
1.教師透過幼兒的生活經驗觀察及收集幼兒對於地震的認識,進行主題的規劃及發想幼兒可能感興趣的活動,進行課程的延伸,並將地震相關知識和校園環境融入可探討的議題中與幼兒一同共創有趣的課程。
2.擬定主題方向後,在團討活動中邀請幼兒分享過往對於地震的經驗,並進而分享自己經驗,教師將分享以經驗圖表紀錄下來,並讓幼兒進行點數統計,增加數概念,也能進一步讓師生間知道對地震的了解程度。
3.和幼兒討探地震從哪來?在哪裡可以感受地震?集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並增進幼兒的觀察力和表述能力。
4.進行資料收集,從過往發生地震時如何避震和訪問家人、阿公、阿嬤的經驗……,以及與幼兒至圖書區翻閱工具書,收集和統計我們現在可以如何安全及有效的避難方式有哪些?
5.播放地震影片及透過親子學習單,讓幼生先有初步的地震來臨時避震流程概念,並提醒幼兒防震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6.讓幼兒親身體驗避難的過程,在室內先「趴下、掩護、穩住」,不要急著逃出戶外,地震時最重要就是保護頭頸避免受傷,應立即採「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躲在桌下或是牆角。
7.請幼兒分享避難活動中的感想,讓幼兒從成功經驗中增進對「地震」的了解。
成果描述:
1.學生透過防災影片及活動演示體會地震災害的可怕,提升防災警覺性。
2.學生從防災宣導中了解避難的基本知識及應變能力,進而學習正確的避難方法。
3.學生能配合實際演練,並對於各種災害的預防及避難方式有更明確的認知。
實施心得:
A老師:進行防震演練是必要的,可讓學生的防震安全知識和演練相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
B老師:通過防震應急疏散演練,有組織、迅速的引導學生在發生地震時安全疏散,讓學生掌握地震時及地震後逃生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各種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增強自護和自救能力,因而能夠減輕地震及其他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
學習者心得:
幼生1:地震來了一直搖,好可怕。
幼生2:逃生時要快一點往外走。
幼生3:地震來了要記得保護頭和帶急救包。
幼生4:要跟著老師快快走,不能跑會跌倒。
幼生5:先躲在桌子底下,要抓桌腳。
幼生6:我會和爸媽分享今天的逃生經驗。
幼生7:我要回家請爸爸媽媽準備避難包。
幼生8:感覺地震了要先開門。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