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靜美學工作坊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文藝活動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J31 認識大自然的淨化能力及環境承載。理解人類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維護環境權。
- 策劃/執行人:陳雅利、李芳儀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2020/4/13-2020/6/28
- 參與人數:65
目標:
1.了解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性。
2.經由環境美學與自然文學了解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進行方式:
1.學生先進行課前專書閱讀及自學。
2.講師先進行三重地區的自然環境發展與人文在地發展故事。
3.大團體暖身:讓同學放鬆,卸下個人"偶包"形象;
4.活動肢體展:請學生想像自己是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嘗試以肢體開展放式呈現;
分享並回饋。
5.以動植物共生主題,分組發想,討論並呈現動作;
6.將該動作以手機拍下,並列印出來。
7.講師教授凸版、凹版技巧並讓學生練習將前述作品轉化成版畫作品,並進行雕刻,
最後教授印墨並產出版畫作品。
8.將作品送至綠島進行藝術季參展,圖書館主題專欄介紹。
成果描述:
(一)量化
1.約莫有65位學生全程參與工作坊;
2.課程前:均請導師進行課程說明、給予課程目標,學生依照專書分篇章進行課前閱讀,完成自學閱讀單及線上QA設計;
3.課中學習:
(1)課程進行中,教導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觀察以肢體方式呈現意向。
(2)課程中教導學生美學概念、版畫知識及跨領域知識融入作品呈現創意。
4.課程後:老師引導,同學們線上分享成果(彼此可互相給回饋)。並以google表單回饋填寫進行課後自省與回饋及札記心得分享記錄對課程的感想。(詳如附件如列部分內容)
5.版畫作品產出約莫63幅,全數作品均在109年暑假開始於台東綠島藝術季活動中進行展出直至109年末撤展為止。
6.一位學生作品被春山出版社選中作為書籍封面。
(二)質性
1.敏銳察覺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其淵源;
2.善用3C,並適時將之作為工具性使用,而非一昧禁止。
3.課程中的對話與互動,理解成員特質並相互學習與合作,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4.透過課程學習將之轉化為對自然環境倫理的體現。學生為了完整呈現其版畫作品,除了課堂上的實作外,更主動利用課後時間雕刻完成。
實施心得:
原本很擔心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專注或者不配合活動進行,抑或對於版畫之實作因困難而選擇放棄或半途而廢,但沒想到學生對於整個工作坊的課程出奇喜歡,即便困難,甚至會主動回家雕刻以如時完成作品,即便不少人因此手受傷。不論是課程的技術性呈現或者將課程的轉化,大致而言,對於學生的表現都相當滿意。
爾後,學生的作品送至綠島藝術季參展,甚至有一位學生版畫作品被春山出版社選用,對於學生而言都是很棒的展現機會,增加學生的作品能見度,也給學生偌大的實質與非實質鼓勵,從中提昇其自我效能感。
學習者心得:
詳見附加檔案文件。
補充:
此次工作坊執行期程較長,前置課程共備安排,課程調課及任課老師臨時調整,才能讓這個跨領域的課程得以順利執行。在課程中融入環境議題,並與在地自然環境、人文故事與美學培育,進行跨領域的協同教學,對孩子的成長及助益永遠最大。
唯在現有困窘的時數不足下,能夠順利達標實屬不易。很高興能在導師、任課老師、講師及學校的支持下讓這樣的課程得以實現,給予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