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米食文化新體驗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謝皓衡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1.03.31-111.04.01
- 參與人數:23
目標:
1、從插秧體會農民插秧的辛勞。
2、透過推石磨體驗,理解米製品製作的辛苦,養成珍惜食物的感恩心。
3、結合農耕體驗與料理品嘗,促進學童喜愛並認識米食文化與在地食材。
4、養成吃當季、吃當地的低碳飲食概念,讓學生理解食物哩程的在地觀念。
進行方式:
1、先讓學生親自下田進行稻米的插秧體驗。
2、接著進行石磨仔的推石磨體驗,以人力拉動石磨鉤旋轉石磨上座,將研磨的米槳做午餐的米苔目。
3、體驗拔胡蘿蔔、生食胡蘿蔔與將胡蘿蔔等在地蔬菜入菜。
4、品嘗石磨研磨的米苔目與當地的食材,理解食物哩程的在地觀念。
5、透過體驗農民插秧的辛勞,並說一說親身的感受,也從中養成珍惜食物、不浪費的感恩心。
成果描述:
1、學生能實際下田,體驗插秧的辛勞,透過雙腳踩泥與土地進行對話。
2、每位學生透過推石磨的體驗,製作自己的午餐-米苔目,也從中理解米製品製作的辛苦,養成珍惜食物的感恩心。
3、學生親自體驗拔胡蘿蔔,並品嘗石磨研磨的米苔目與當地的食材,進行綠色飲食,身體力行低碳生活的概念。
4、透過體驗農民插秧的辛勞;也操作石磨將米磨成米漿,再製作成米苔目;也體驗拔胡蘿蔔與在地蔬菜的過程,養成珍惜食物、不浪費的感恩心。
實施心得:
學生們從來沒有下田耕種的經驗,透過這次的稻米的插秧體驗,讓學生瞭解農民在耕種時的辛勞。接著體驗推石磨,用勞力將米研磨成米槳,做為午餐的米苔目。最後體驗拔胡蘿蔔與在地蔬菜,並將在地食材入菜,實際享受割稻飯料理 。教師從每個體驗中教導學生認識食物哩程的在地觀念,也從中讓學生養成珍惜食物、不浪費的感恩心,期望學生從體驗的過程中,將綠色飲食延伸到未來的飲食中,身體力行低碳生活的概念,這也是食農教育的重要意義。
學習者心得:
學生一:我以為泥土是冰的,但沒想到踩下去是熱的,很舒服。
學生二:種稻米其實很難,要彎腰和赤腳踩在田中,農夫真的很辛苦。
學生三:磨石磨手會很痠,因為手要一直同一個動作。
學生四:在地拔的紅蘿蔔就算生吃也很美味。
學生五:我覺得當地拔的紅蘿蔔和高麗菜吃起來好甜。
學生六:我不要再浪費食物,因為種食物真的很辛苦。
學生七:自己拔的紅蘿蔔和石磨磨的米苔目吃起來更好吃。
學生八:我以後會把飯和菜吃光光。
學生九:如果多吃在地食物就可以減少食物的碳足跡,也更環保。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