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潭社區踏查活動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吳政倫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其他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2年5月20日
- 參與人數:12
目標:
1.認識青潭社區的文史和自然生態。
2.透過步行親身體驗青潭社區的環境。
3.培養童軍對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素養。
4.運用地圖規劃路線和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
5.認識SDGs3、11、15的目標。
進行方式:
1.透過童軍室內課先了解指北針和地圖如何使用。
2.查詢青潭社區的路線和附近的文史及自然生能。
3.實際完成路線踏查,在規定的時間內打卡,返回學校。
成果描述:
1.從學校出發,認識路上的重要政府建築物,如郵政總局、青潭郵局、中央印製廠、青潭派出所、調查局青溪園區、國史館等,了解其功能與對社區的意義。
2.了解青潭溪和楣子寮溪對青潭社區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暴雨時未疏浚河川會造成臨溪住戶淹水和疏散的狀況。
3.認識銀河步道、待老坑山、大香山和樟湖越領步道兩旁的動植物。
4.認識路名、橋名、聚落名稱和當地人文、生態及產業的關係。
實施心得:
1.學生和家長雖然住在青潭社區裡,但平時未注意到社區的文史和自然生態,透過步行和親身體驗才能更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更進一步要培養出愛護環境的意識,讓環境可永續發展。
2.透過戶外教學,11公里的路程上,親師生共同討論及觀察動植物的生態,也和山友們互相請教路線的狀況,大家在步道上擦身而過也會相互打招呼,彼此幫忙拍照,在潛移默化中,也達到SDGs永續發展的目標,除了健行可健體福祉,透過踏查也可了解永續城市,知道如何保育陸域生態等。
學習者心得:
A生:去年的課程中,教師教我們植物染,使用的材料就是馬藍和茶葉,沒想到今天在爬銀河洞的步道上可以看到馬藍的本尊,把馬藍在手上搓揉是綠色的汁液,但把手在空氣中揮舞,沒多久就變成藍色,真是神奇。植物不只可以觀賞及淨化空氣,透過古人的智慧及經驗,天然的植物汁液可以上色,不需使用化學染料,可替手帕、方巾、衣服染色等,是永續利用的好方法,可對環境友善,因此,我們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植物,對於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貢獻。
B家長:原來北宜公路因為拓寬,讓一些住在1樓的住戶,因為路基墊高,讓4樓成為道路旁的1樓,原來1樓住戶的出口要透過新設涵洞走出來,好像住在防空洞裡。但是,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大眾的交通方便,犧牲部份住戶的不便,也造成這些住戶在大雨天出門地面積水潮溼,甚至颱風天會淹水,是不是在做任何建設前也能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以免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危害。
C生:原來之前爸媽所使用的紙本消費券是在我們家旁邊的中央印製廠印製,果然門禁森嚴,我們都不知道有這個地方。但是,現在的資訊科技發達,幾乎大家都有手機和網路,是否以後發放類似全民的票券,政府可否思考以發放電子化票證為主,可以減少紙本印製的浪費,也可以減少森林被砍伐,才能真正永續發展刺激經濟成長。
D生:步道旁有許多桫欏,落葉垂掛下來像裙子一樣,筆筒樹則老葉會脫落,葉脫落後會在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經老師解說原來和筆筒樹不一樣筆筒樹老葉會脫落。桫欏和筆筒樹喜生長於於向陽的潮溼的開闊地帶,其祖先在四億年前可是稱霸陸地森林的優勢植物,像活化石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他們的棲地,免得被人類為了開發土地而砍伐殆盡。
E生:這學期我們才上過有關路殺的課程,老師說蟾蜍和青蛙是被路殺的前5名,心想這次活動應該不會遇到吧!沒想到今天走了11公里的路,不覺得累,但路上看到3起被路殺的青蛙和蟾蜍,真是可憐,有青蛙和蟾蜍的地方代表其生態的豐富及多樣,是不是可以想一些方法,讓動物可以安全的通過,關懷及維護其生命權,例如動物通道、地下廊道或水道,避開車道等,或者是請開車的人要小心一點,經過山區要減速慢行。
F生:平常都沒有注意家旁邊的路名,但這次經過老師解說,和實際路查,原來路名也跟當地的生態環境、人文歷史和產業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學校附近的竹林路,則是以前這裡有很多的竹子成林,許多居民也從事竹製品製作,如竹竿、竹簍、竹籃等,也造就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我們要好好認識及愛護環境,讓人和自然能夠和諧共生。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