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豆計畫
- 環境議題:其它環境議題
- 執行方法:學習服務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林欣蔓、楊曉屏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9/9/22~2019/1/29
- 參與人數:30
目標:
透過申請教師會的雜糧計畫,讓學生透過種植體驗,體會糧食種植的辛苦,進而珍惜食物。配合本學期季節關係,讓學生種植綠豆和黃豆。透過兩種豆的生長比較,感受不同植物的生命力。藉由環保器材的種植使用,讓學生了解善用身邊的資源再利用,加上中英文對照學習,讓學生結合雙語,進行種植紀錄,體會照顧植物,認識物種的重要,進而從活動中學習愛護環境,珍惜資源、感受生命力、珍惜食糧。
進行方式:
1.學生蒐集種植所需的器材:蛋盒、可種植器皿
2.學生利用蛋殼種植綠豆及黃豆(分邊種植,以便於進行比較)
3.透過中英雙語教學,學習環保器皿的說法,種植植物的紀錄方式,並學習說出器皿名稱,練習對話。
4.透過種植與紀錄,學習照顧農作物,感受農夫的辛苦,糧食得來之不易。
5.透過分享與紀錄感受種植的酸甜苦辣,瞭解愛護糧食的重要。
成果描述:
1.學生能從種豆當中體會生命的寶貴,感受到作物栽培的辛苦。
2.透過記錄與每日的澆水,體會食物採收不易,進而愛惜糧食。
3.藉由中英文對照的英文紀錄,認識簡單的英文呈現種植紀錄。
4.藉由彩繪紀錄冊,了解記錄生活點滴的重要。
實施心得:
1.學校栽種植物因為有周休六日的關係,天候影響讓學生感受到作物可能因維天候或環境關係而有不同的成長成果。也同是要孩子坦然解受外力對於自己作物的影響,進而討論到溫室栽培或者在家就近照顧的優點。
2.中年級學生紀錄植物的點滴,能有自己的創發性,但仍需藉由學習單引導,學生作品才能趨近完善。
學習者心得:
1.我第一天種的時候看起來十分漂亮,但是有一天我的豆子死了,是因為我悶班有兩位先生幫我澆太多水了,但是我還是一直一直種,但是他還是死了。所以我又重種,希望這一次可以種成功,但是不管怎麼種還是死了,所以我最後選擇回家再種。
2.我種兩顆綠豆,但是優醫科種稻一半就死了,但是我不後悔,因為要再細心栽種才行。所以後面兩顆就種得很好,因為最近下雨所以不用澆水,如果出太陽的話,我就會去澆水,希望以後可以種更好,我很開心。
3.老師今天發下綠豆和黃豆,並要我悶紀錄,雖然有時候假日出大太陽,我會忘記澆水,但看他慢慢長大,讓我很有成就感,現在他已經30公分了,有些種子移植的時候,不小心被我和同伴捏斷,真是對不起他們,如果它們沒有被我們折斷,現在應該長得很高吧!期待下次可以再種。
4.我覺得我種的豆子種得很好,因為她35公分高,而且種的地方也沒有老鼠等害蟲,雖然有三顆豆豆死了,但是我還是有時一個豆子還活著,我有種了三個盆子,而且全部都種滿,我希望我的種子可以越來越好。
5.我的豆子從第一天開始就長得很好,第二天就發芽,第四天有2公分高,第六天長書2片小葉子,第七天就快要10公分了,第11天有幾個豆子已經炒過10公分了,第13天就有15公分了,接著我要準備移植,希望種子越來越好。
6.我的豆子現在長得非常高,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我每天早中放學前都會去看他,確認是否需要再補充水分,我還會幫提他同學澆水,天我又種了四顆,希望他們一樣可以長得很好,到了收成那一刻我一定會很開心的。
7.我的豆子本還長得很大,可是後來我很不滿意,我有澆水也有提供足夠的陽光,結果有小老鼠和小孩欺負我的豆子,令我很傷心,所以我又重種,可是又被風吹倒,其他同學澆水澆太多,已經變成水庫了,令我非常傷心。
8.我班上同學都在10/22種下豆子,而且老師請英文老師指導我悶許多種豆可以用的現成容器,尤其當我看到豆子在蛋殼中發芽時,我覺得好開心喔!兩排整齊的豆苗,綠豆和活豆的生命力真的好旺盛,我希望我的豆子可以一直好好的活下去。
9.我的豆子種植失敗了,老師後來結合國語課本讓我們種豆芽菜,看到豆芽菜長得好快,我覺得很開心,雖然我沒有豆筴可以採收,但是我有豆芽菜可以吃。
10.我種的豆子應該是我們班高度前十名,我在移植的時候沒有把跟弄斷,只是我把土挪開看到跟食看起來好可怕,我一定要好好照顧他們,等到他們收成。
11.我的豆筴已經有10幾個了,快要放寒假了,老師說要等他們都變黃褐色才能採收,希望他們快快成熟,已經有好多同學在等待收成,我準備把它煮成毛豆來吃。
補充:
1.學生種植時需要足夠的空間種植,所以一直到後面有長出豆筴的只有6位,相當於六分之一的成功機會,從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種豆的喜悅與不同感受。尤其孩子看到有同學種豆莢成功時,大家都十分興奮,期待下次讓孩子在家種植,減少因假日或環境造成的影響。
2.運用廢棄物進行種植時,需要借助家長的力量協助幫孩子製作種植容器,從活動中就可以看到家長的參與度,亦可以發覺有些孩子十分獨立能夠自行搜尋容器,雖然呈現的方式不一,但可以感受到孩子真心想要好好種豆,不過多數孩子普遍缺乏持久力,往後再進行種植活動時,應該要天天提醒,或許這樣可以有較高的成功機率。
3.種子的發芽及長成機會偏低,可以請教自然老師或專家,應該加入適度施肥,及指導移植的方式,期許下次可以增加豆子存活率。
4.由於孩子的種植失敗率不佳,於是後來結合國語課的課程,讓種植失敗的孩子體驗種植豆芽菜,藉由日常生活食材的種植,讓孩子體會到種植的樂趣,也感受到自己感受種植食用青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