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52
葉片數:3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3
4
3
3
3

「野」餐

發表日期:2022-03-29
發表人:三支雨傘標

綠色生活
  • 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陸安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1.02.22~111.03.17
  • 參與人數:12

目標:

1. 學生能透過解說與實際觀察,理解「植物的馴化」。
2. 學生能透過詩集、辯論與討論,理解野餐的定義。
3. 學生能透過圖鑑辨識出校園常見的野草。
4. 學生能透過實際觀察,了解民生植物(已被馴化)與可食性野花草的不同。
5. 學生能辨識並採摘可食性野草,品味野草的滋味。
6. 學生能利用野菜製作野草飯糰。

進行方式:

1. [辯論與討論]首先以不同顏色、種類,但味道相似的番茄帶領學生思考、辯論:為什麼市場會出現這些商品?(社會領域跨域)
-顏色豐富,滿足擺盤需求
-滿足不同的營養需求
-不同地區適合種的種類不同

2. 帶領學生思考,為了要供給市場上這些特別的番茄,是否需要付出更多成本?
-進口:付出交通、人力成本
-改良種:付出研發、人力成本

3. [PPT教學]以野番茄與溫室番茄的故事帶領學生認識植物的品種改良與馴化。
-天擇與人擇
-農業革命

4.[議題討論]「野」餐:帶領學生討論野餐的定義(語文領域跨域)
-在野外用餐>野外的定義?
-野味大餐>野味的定義?
-現代詩+歌曲欣賞:吳0+吳00 「野餐」

5. [實際踏查]尋找校園中的「樹、花、草」
-利用植物圖鑑,搜尋香蕉、月桃、柚子等常見民生植物
-利用植物圖鑑,搜尋可生食的植物:油點草、魚腥草、昭和草、南美朱槿(花)、酢醬草、細葉碎米薺、腎蕨(球莖)、秋海棠(花)
-討論民生植物與野花野草的不同:種植區域、種植面積、植株大小等

6.[五感體驗]神農嚐百草
-大自然給的訊息:小動物搶著吃,代表....
-尋求新的刺激:辣味與苦味>自然中的「刺激」滋味代表....

7. [實際操作]野草飯糰:學生利用自己採摘的野草,製作野草飯糰並且想用「野」餐。
-野草飯糰的美學:擺盤與配色(藝文領域跨域)
-野草的滋味與一般的青菜(午餐吃的)不同>回到植物「馴化」的概念
-野外求生

成果描述:

1. 學生理解現在所食用的植物與菜餚,其實是幾千萬年以來,漸漸被人類馴化成現在的樣子。學生也主動提出,不只是番茄,我們每天吃的米也是漸漸被馴化而來的。對照上學期品嚐過的野米,跟我們愛吃的在來米就很不一樣。(沒錯,其實我們吃的米在一開始也只是禾本科的野草)

2. 透過吳0的詩,學生理解野餐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並且能夠以不同角度觀看「野餐」的意義。詩詞中務農人家的野餐與都市流行的野餐不同,而不同生命看待「野」的視角也不同,學生提出,或許對小動物而言,人類給的食物,才是「野」餐。

3. 學生理解市場上的蔬果是經過挑選,合乎市場規格的才能拿出來賣。並不一定是因為是否有使用農藥。學生也主動提出,可以直接向農家購買「格外品」,避免食物浪費。同時,也有學生提起曾經學過的食品加工業,可以使用「格外品」進行加工,實惠又不浪費。

4. 學生能辨識校園中的可食性野草,並且樂於品嚐不同的味道。透過實際體驗與採摘,學生記得不同可食性野草的外觀、食用部位、以及各種野草的味道。同時討論為什麼野菜的滋味無法取代一般大量耕作的蔬菜?(味道不夠好、數量不夠多、可食用部分太少、植株太小......)

5. 學生利用校園中的野草製作野草飯糰,並且以美學角度,思考如何讓野草飯糰成為校園的特色。擺盤、配色、拍照角度都是影響視覺的重要因素,如果要以野草飯糰當作招待貴賓的食物,還需要思考季節性。學生透過此活動,全面思考校園生態與自己的關係。

實施心得:

1. 春天的野花野草欣欣向榮,但是就因為被歸類在「野草」,所以顯得不起眼。透過此系列課程,除了讓學生思考植物馴化在演化中代表的意義,也同時讓學生透過「吃」,更關注地上「自己冒出的」花草。
課程從植物的馴化出發,討論現在餐桌上的菜餚,是如何經歷人擇與長時間的演化,才成為現在的樣子:人是因為開始種植禾本科的稻米、小麥等主食,才真正進入農業時期,人口翻倍成長。因此,植物的馴化並非只是生物與演化的議題,更是人類歷史的關鍵。課程同時結合社會領域市場機制的議題,討論市場上農產品的相關物流與動向。並且討論市場中的「格外品」是否有更好的利用價值。

2. 結合語文、藝文領域帶領學生欣賞吳晟的詩與其子吳志寧的歌。思考所謂「野餐」的意義,同時帶領學生換位思考,人類所定義的野餐,在野收動物眼裡,是否也是那麼一回事?

3. 野草課程值得推廣,尤其時逢春天,有很多不起眼的小草正在生長,學生看過、甚至採過,但卻不知道他們的名字。透過認識可食性野草,帶領學生重新檢視春天新生的草地有哪些滋味。而透過品嚐野草,讓學生理解各種生食野草的滋味:酸、腥、甜、辣、苦;同時又回歸我們的課堂之初,馴化的概念。野草之所以沒有大量出現在我們的餐桌,有很多原因;透過討論與實際品味,學生更能理解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4. 學生親自體驗製作野草飯糰,除了讓平常被忽視的野草成為餐桌的主角,也讓更凸顯野草的風味。透過擺盤競賽,學生也思考食物配色、呈現對於整體視覺效果的影響。課堂讓平時對自然科學興趣缺缺的學生,也樂意參與,並且主動提出想法。

學習者心得:

1. 透過吳0的詩,學生理解野餐有許多不同的定義:
學生A:野餐是人類自己訂出來的,對大自然的小動物而言,在野外(戶外)用餐稀鬆平常。
學生B:一般聽到也餐,都會想到在野餐墊上享用點心的活動,但是吳晟的詩告訴我們,農夫在田邊吃午餐,也算在野餐,但跟大家的想像完全不同。
2. 學生理解市場上的蔬果是經過挑選,合乎市場規格的才能拿出來賣。並不一定是因為是否有使用農藥。
學生C:家裡自己種的香蕉都沒有外面賣的好看,不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用農藥;也因為市場的商品要挑選過,不然賣不出去的商品,只能自己吸收;其實很多市場的「格外品」也很好,只是不好看。
學生D:有些野外自己長的植物長得不好看,是因為野外的環境沒有人幫它們施肥、除蟲,所以長出來的果實也比不上農夫種的好吃。
3. 學生能辨識校園中的可食性野草,並且樂於品嚐不同的味道。
學生E:我最記得細葉碎米薺的味道,因為他很辣很嗆!可以當作芥末配飯吃!
學生F:我覺得油點草的味道很像小黃瓜,說不定可以做成油點草三明治。
4. 學生能利用野花野草製作飯糰並且以美感擺盤。
學生G:原來校園中有很多野草是可以直接吃的,而且味道還很不錯。但是野草顏色不如一般的青菜漂亮,要好好的配色,才能增進食慾。

補充:

1. 野草課程後,帶領學生製作野草菜餚(本課堂僅生食野草),同時討論人類生食到熟食的關鍵(用火)。
2. 依照節氣帶領學生製作野草茶與野草釀,品嚐不同季節的味道。
3. 課程亦可結合「世界的主食」,帶領學生理解以稻米為主食的亞洲地區與以小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有哪些地理與氣候差異。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老師您好~本篇提報內容對於民生植物與可食性野花草進行觀察、分析、品嘗等,很紮實而且非常多元,值得肯定。另外,課程的安排更融入社會、語文、藝文領域來增加課程的廣度,不僅豐富了課程的內容;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建議課程中也可適度融入植物與環境議題的關聯性主題,例如:調節氣候、減除噪音、防風定砂、涵養水源、國土保全、提供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增加物種歧異度及維持生態系之平衡...等。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2-04-25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