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與手工皂研習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實驗、實習
- 教育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U44 採行簡樸的生活型態,減少能源及資源的依賴
- 策劃/執行人:賴淑慧主任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5/11/24
- 參與人數:50
目標:
1.了解清潔用品對環境的為害。
2.了解肥皂成分的內容物油品的利用(油品:椰子油/棕櫚油/橄欖油/米糠油/甜杏仁油/蓖麻油/乳油木果脂/回收油)。
3.明白肥皂除油品以外其他添加物的利弊(精油、色素)。
4.了解合成界面活性劑對環境、身體危害的程度。
5.減少過度包裝的材料,比起罐裝清潔用品,手作肥皂減少額外包裝的外殼。
6.從自我出發,體會生態自然對於環境的重要,更延伸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概念。
進行方式:
1.講者從與每天會用到的清潔用品談論起。
2.利用清潔用品中的成分講解,以利聽者直接明瞭手工肥皂所需內容物。
3.介紹今日所用物品:卡式爐、鋼杯、攪拌棒、皂基、色素、精油、乳木油。
4.介紹流程:將皂基切小塊至鋼杯中融化,迅速拿起加入色素、精油,倒入模型中,靜置冷卻,直至肥皂完全硬化。
5.呼應主題,自然環境的重要,保護生態是人人之責。
成果描述:
肥皂是歷史上最早製造出的清潔用品,在台灣最廣為人知,近幾年也一直推行「無患子」系列的產品。之所以被推崇必定有其原因:不殘留不好物質於身體、對環境的傷害成降至最低,甚至沒有影響、天然環保。同理,手工皂在近幾年興起之因與無患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市面上的肥皂,為了要增加清潔效果,添加起泡劑,即是合成界面活性劑。合成的界面活性劑之所以較有害人體及環境,是因為它不容易被環境中的細菌分解,縱然毒性不強,可是在環境中累積的濃度愈大時,它的毒害性相對的就會增加。
彷彿進入幾何世界、動物世界,各式各樣的肥皂呈現在眼前,每種肥皂的香味都不同,可看出有滿滿的愛意,不管是對於另一伴,抑或是親人……。學習者一步步照著講者的解釋、步驟自己手工完成慢慢添加喜愛的顏色、精油香味,更能體會出對環境有害物質的影響,也能了解到要保護環境,需選購什麼樣的清潔用品。
實施心得:
「你看,這是我做得動物園。」一位學習者笑得燦爛的與好友分享。「這我打算送我小孩,這是我親手做的,材料用的好洗起來沒負擔!」一位當了爸爸的老師拿著哆啦a夢開心地的說著。看著學習者為了不浪費材料,還會互相交換沒用完的材料;看著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就覺得值得。
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買個補充包的清潔用品,就已經很環保了,卻未嘗想過裡面的化學物質造成環境如此大的影響。透過這次研習,不僅讓我了解動手做肥皂其實很容易,而且更是了解到合成界面活性劑對環境的危害。
講者告訴了學習者:「今天這場研習,能帶給你的不多,但希望大家在親自體驗過後,能從中體悟出環保的重要性。」環保必須從你我做起,人們常有事不關己的心態,但是若從「自身用品」得出體會,畢竟更有效果。也特別感謝講者,每樣材料都是自身體驗過後才分享,並說明身邊不同膚質的友人使用狀況,供學習者參考。
學習者心得:
1.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作品,從了解成分開始,到包裝。雖然我不是很懂皂化反應原理,但是我謹記著講師說過的:「想著每個東西都是會用在自己身上的,那你就不會那麼浪費,也會更懂得節制、愛護環境。」在這次研習中,我才了解到合成清潔劑的可怕,趕緊想著資源可以怎麼利用:利用洗米水洗碗和澆花、家中清潔用品可稀釋後再利用、如果真的要購買要盡量挑選天然的產品。
2.從沒想過能親手完成一件作品,加入喜歡的味道、色彩,做出獨一無二的肥皂造型。
更沒想過,一個小小的改變,可以救地球。少添加合成物品,多利用天然的東西,不僅用起來健康,也環保。
3.以前只知道洗髮精中含有矽靈,會對環境、身體造成不好影響。但沒有想到最平常,也是最廣泛使用的肥皂,也大有玄機,光是從選材就是一大學問了。使用天然的物品,不僅對身體有幫助,而且也能幫助到環境,實為重要。
4.我有使用手工肥皂的習慣,一方面是為了小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愛護環境。但沒想到包裝上也是一門學問,以前挑的手工肥皂雖說天然環保,但是在包裝上花費的成本很高,老實說一點也環保,在課程快結束時,老師提到此包裝這個點,我認為很值得與大家分享,謝謝老師。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