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視防災重要性
- 環境議題:地震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E37 培養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 策劃/執行人:許淑鏵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9.01.15
- 參與人數:31
目標:
1.認識地震的種類、規模、震度。
2.從認識簡易的p波、s波,了解到建立地震預警系統的必要性。
3.了解台灣所處的地震帶與歷年重大地震事件,建立平時做好防災的概念。
4.加強學生防災概念,確實做好趴下、抓好、掩護的動作。
進行方式:
1.搭乘大眾交通運輸,落實節能減碳:
全班從學校步行到板橋捷運站,搭乘捷運到台大醫院站,步行前往中央氣象局。上班時間的捷運人潮相當擁擠,加上此次行程要從板南線轉乘淡水信義線,需要留意學生是否全數安全上下車。
2.事先預約中央氣象局參觀行程
3.聽取專人解說地震知識,自由參觀地震走廊,有疑問立刻向專員詢問。
4.在sos劇場,親眼看見全球地震發生的頻率與規模大小,以及海嘯發生的範圍及過程。
4.返校後,寫下今日學習心得。
成果描述:
1.學生了解到台灣曾經發生過的重大地震事件,有更直接的感覺,了解平時要做好防災的動作,才能減低傷亡。
2.學生了解到建立預警系統的必要性,可以爭取些微的緩衝時間,關閉電源、瓦斯,躲在堅固的物品下方保命。
實施心得:
平時在學校,每個學期都會進行防災教育與演練,學生已具備基本防災知識。透過此次的戶外教育,學生結合自然課所學的知識,加上地震走廊的宣導看板、sos劇場的海嘯動態顯示圖、搭配專員解說,觀看地震類比紀錄器,真正的學習到地震與防災的相關知識。
學習者心得:
學習者心得,如附件照片。
21號:地震時,要把所有電源關閉,找到家中最堅固的家具躲好。
23號:我學到海底也會放一個偵測儀,我都以為偵測儀只放在陸地上。
19號:s波雖然比較慢收到,但卻比p波還要可怕。
12號:地震發生時,要把門窗打開,躲在桌子底下,抓緊桌腳,並到空曠的地方避
難。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