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23
葉片數:8
澆水器:0
主題活動提報

評分項目

5
4
4
4
3

颱風的路徑與災害

發表日期:2024-12-19
發表人:新北市立板橋高中

颱風
  • 環境議題:颱風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U37 分析實際監測數據,探究天然災害頻率的趨勢與預估
  • 策劃/執行人:李安
  • 動機: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11/18
  • 參與人數:40

目標:

讓學生瞭解颱風的形成條件、颱風的結構,以及颱風對我國造成的影響。

進行方式:

活動前先備知識介紹與說明
1. 西北颱的定義
2. 西北颱路徑造成對台灣的雨量分布與風向變化
3. 颱風引進西南氣流的條件
4. 颱風引進西南氣流對台灣的雨量分布與風向變化
5. 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的條件
6. 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對台灣的雨量分布與風向變化

課程活動規則說明
1. 學生依積分分成六組,扮演台北、台中、高雄、宜蘭、花蓮、台東縣市政府。
2. 給每一組學生不同的歷史侵台颱風資料,包含路徑圖、季節、6個測站的逐時氣象資料(缺雨量)。
3. 每一組須從老師給的資料中,判讀6個測站的總雨量多寡,並由高到低排列。
4. 若排錯,則有遊戲機分獎懲機制,活動結束依積分換取獎品。

學生小組討論與分享
1. 每一組學生須從老師給的颱風資料中,討論並判讀6個測站的總雨量多寡,並由高到低排列。
2. 每一組派一位學生上台以氣象主播的口吻,分享自己組別的討論結果。
3. 分享後由老師公布答案,比較並講解學生討論結果。

成果描述:

學生能從不同的來源(如氣象局網站、新聞報導、學術文獻)獲取颱風資訊,並能運用地圖、圖表等工具進行分析和解讀;也能根據颱風的強度、路徑、預警訊息等因素,評估自身所處環境的風險程度,並能制定相應的應變計劃,進一步掌握防颱措施和避難技巧,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提升防災意識和責任感。

實施心得:

為了讓學生能夠應用先備知識,除了給颱風路徑圖之外,為了讓學生判斷臺灣各地的雨量變化,額外再給學生各測站的颱風逐時觀測資料,希望學生能夠連結舊有的知識,融會貫通,但反而多過的資料項讓學生難以聚焦,討論方向與發表結果不如預期,之後與科內老師討論過後修正,於之後的班級再執行此課程,效果比較好。

學習者心得:

經過這次的課程,我對颱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只知道颱風會帶來風雨,但透過課程學習,我了解到颱風的形成需要許多條件,例如溫暖的海水、地球自轉產生的科氏力等等。而颱風除了帶來強風豪雨,也可能引發土石流、淹水等災害,對環境和人類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另外,也了解到政府和氣象單位如何監測颱風動態、發布預警訊息,以及如何透過各種管道獲取颱風資訊。最後,課程中也提到氣候變遷可能導致颱風強度增強、發生頻率增加,這讓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希望未來能在生活中落實環境保護的概念,減少碳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降低颱風帶來的災害風險。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從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的概念出發,與環境資源結合,透過學習者實際體驗,不僅學習者已學習到如何面對環境問題,也懂得採取環境行動,有效落實及推動環境教育。惟學習者心得之佐證照片及學習者撰寫後之學習單內容,倘可多加充實及呈現,將更臻完善。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12-23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