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秧苗場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林錚虹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24.12.15
- 參與人數:13
目標:
知道從稻米怎麼變成秧苗的過程。
進行方式:
帶到學校附近的秧苗場觀看實際的作法,並感覺得到工人的辛苦。
成果描述:
孩子每個人都可以簡易的敘述出從稻米到秧苗的過程。
1.先把種子浸水二天,一天泡藥水。
2.用控制溫度催芽。
3.用紅土和粗糠攪拌之後,再加催芽後的稻米,裝盤,到外面曬太陽,經過二天之後就會發芽了。
4.發芽後就可以送出來排在田裡面,經過15天就可以送出去給農夫插秧了。
實施心得:
帶孩子來參觀秧苗場,讓孩子知道稻子從哪裡來的,也更加的體會家長工作的辛苦,剛好秧苗場是其中一個孩子的家長開的,一到工作看到塵土飛揚,家長請孩子吃餅乾喝飲料時,孩子說我們都吃到土了,所以在這種工作環境之下工作,是很累的。到戶外看到一大片綠油油的秧苗,看起來很療愈,但工作的人卻是用勞力來換取的,要捲秧苗,搬秧苗,收空的盤子等等,是需要很多的人力。
學習者心得:
孩子說:XX的媽媽真的很辛苦(因為爸爸去世了),自己一個人要管理那麼多的員工,還要一下子看外面,一下子看裡面。
老師說:難怪她的作文裡頭會寫到,媽媽有時候會在工廠大吼,可能很多外籍勞工聽不懂她在說什麼。
孩子說:要彎腰那麼久,我真的會受了。
老師說:那你就可以知道爸爸、媽媽賺錢真的是很辛苦的。
孩子說:為什麼有紅米?
家長說:因為先用藥泡過了,之後比較不用灑農藥,而且賣得比較貴。
孩子說:這樣算有機嗎?
老師說:有待商確。
補充:
每次帶孩子出去社參觀,孩子都會有特別的感受,實際體驗,真的比在書本上課更加的震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