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料理(2024/03/25-03/29)
- 環境議題:其它環境議題
- 執行方法:觀摩學習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8 經由環境美學與自然文學理解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 策劃/執行人:潘麗玲、嘿目依羅慕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03/25~113/03/29
- 參與人數:45
目標:
1.能理解節慶的由來與節慶習俗。
2.能學習製作草仔粿的方法。
3.觀察生活物件的特徵。
4.能辨別不同植物的外觀及名稱。
進行方式:
1.清明節的習俗:
(1)馬告大書繪本~清明節。
(2)說一說泰雅族怎麼緬懷祖先跟祭祖。
(3)草仔粿由來~常用艾草或鼠麴草做成,這兩者都帶有淡淡的香氣,古代人認為可以驅邪,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外型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培墓(掃墓的台語)後,請祖先保佑後代富貴的含意,隔日來製作草仔粿。
2.清明美食DIY-草仔粿、越式潤餅:
(1)介紹鼠麴草、艾草(清明節前後才有)、苧麻葉(菜園採收)。
(2)今天要做三種不同口味的草仔粿皮,分別萃取鼠麴草、艾草和苧麻葉的綠色汁液。並將糯米粉和汁液揉成青綠色糯米粉團。
(3)採月桃葉-清洗整理。
(4)準備食材(蘿蔔絲、蝦米、乾香菇、豬肉絲)炒內餡備用。
(5)一起動手做草仔粿,包好的草仔粿進蒸籠蒸熟即可。
(6)帶回家和家人分享草仔粿。
(7)往年都製作台式潤餅,這次請越南媽媽帶我們製作越式潤餅。
成果描述:
1.透過大書認識清明節的由來和故事,以及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掃墓、包潤餅、吃草仔粿。
2.介紹做草仔粿的食材有哪些,有我們前幾天散步採的艾草、鼠麴草、月桃葉,以及乾蘿蔔絲、糯米粉、絞肉、香菇、蝦米、紅蔥頭酥等內餡食材,讓孩子將我們採回來的葉子洗乾淨,再請阿姨幫忙將食材煮熟,明天就可以一起來包「草仔粿」囉!
3.「草仔粿DIY」,孩子們將餡料包進用糯米粉和青草汁液做成的米糰中,接著將草仔粿蒸熟就完成囉~讓孩子品嘗清明節的草仔粿,味道鹹香,外皮Q彈,我們和學校的老師們分享,也讓孩子帶回家跟家人們分享。
4.越南潤餅皮跟臺灣的不一樣,需要沾水泡濕再去包餡料,潤餅皮很有彈性,但還是要小心不要破掉,餡料有薄荷葉、蝦仁、豬肉,很好吃!
實施心得:
我們把鼠麴草、苧麻等植物布置在教室的角落裡,配合清明節製作草仔粿,這次挑戰用不同的植物來料理,做出來的色澤和味道不太一樣,但很難分辨哪個草仔粿是哪個植物做成,在料理時應再加以分類註記。
學習者心得:
1.做草仔粿把餡包起來有點難,但是很好玩。
2.我覺得臺灣潤餅跟越南潤餅都很好吃,謝謝越南媽媽來教我們。
3.草仔粿有植物的味道,帶回家跟家人分享。
補充:
小百科:為什麼清明節要吃潤餅?
唐朝有吃「春餅」的習俗,把象徵春季的食材,包到餅皮裡,象徵春天來臨,據說可以去除五臟六腑的溼氣,帶來活力。另外一說是在太平天國戰亂時期,當時人民因為沒空準備祭品來祭祖,就把食物捲進麵皮裡方便攜帶,之後傳到閩南,就漸漸演變成現代人隨時都可吃的「潤餅」。
潤餅與春捲都是用餅皮包裹餡料成筒狀食用,雖然內餡材料雷同,但製作方式及大小其實有差異,看外觀就能輕鬆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