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化爐習碳多少 再生材細編竹墊
- 環境議題:資源處理與再利用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 策劃/執行人:學務處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其他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07.02
- 參與人數:34
目標:
一、充實教師專業知能,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以促進教學品質。
二、推廣綠色校園學習環境,進行與環境共生共榮的永續校園規劃。
三、提升教師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節約能源、惜福愛物的相關知能。
進行方式:
上午課程至臺南市永康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進行環境教育課程-今日「碳」多少
垃圾最終去了哪裡?焚化廠?掩埋場?還是回到我們的生態循環?沒有被好好處理的廢棄物將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回到我們生活環境中。藉由焚化處理流程,學員把垃圾減量連結至生活,並透過資源轉化的概念,了解焚化廠的價值。
活動一 認識氣候變遷
活動二 認識焚化爐
活動三 今日碳多少
下午返回學校進行竹材再利用及手工製作
由竹編老師從竹子各個部份不同用途進行分享,並由自身到竹林中的經驗,切入資源回收及再利用的議題,帶領學員了解資源再生的重要性,透過手編杯墊來體悟竹材的韌性及美感體驗。
活動一 竹材妙處多
活動二 手編杯墊創意多
成果描述:
一、透過參訪焚化爐場域,瞭解將垃圾中之可燃物質焚化後,使其體積減為原有十分之一左右,並使垃圾達到減量化、安定化、衛生化、資源化等目的
二、理解廢熱回收鍋爐將燃燒產生的熱能,讓渦輪發電機發電,達到能源再利用減少能源的浪費。
三、安排竹材再利用及手工製作課程,讓教師能透過專業知能的提升,在教學上帶給學生更具創意的課程內容,進而促使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落實垃圾減量及資源再生的議題,並能發揮想像力完成各式創意作品。
實施心得:
上午課程安排對環境教育具熱忱的夥伴們,走訪永康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透過實地參訪,了解家戶垃圾從清潔隊交給清運後,一路來到焚化爐的處理流程。
從參觀焚化爐底坑就可以看到滿滿的家戶垃圾,抓斗機來回不斷的工作一一投入焚化爐進料口,所產生的熱能被回收用於發電並供應廠區用電,底渣及空氣經過處理後分別進行掩埋及排放。課程中也發現目前焚化爐量能逐漸不足都市高度發展,
如何從源頭做垃圾減量及回收再利用都是很重要的議題,從自身做起,如:準備環保杯及減少塑膠袋利用都是隨手可做的低碳作為。
下午安排竹會蔡老師蒞校,老師從竹材初淺認識為課程名稱,融入回收利用、循環經濟、環保惜物、物盡其用的概念後,開始製作杯墊,幾個不同竹材及編織法,也難倒了許多夥伴,從動手做中,體悟竹材的韌性及美感,也更加關注資源再利用的議題。
學習者心得:
林00:從參觀永康焚化爐,讓我對廢棄物處理及其環境影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過高溫焚燒減少垃圾體積,廢熱回收鍋爐將燃燒產生的熱能,讓渦輪發電機發電,達到能源再利用,也供應整個廠區的用電。焚化爐在空氣、水及底渣處理上,都已盡可能做到避免環境的二次汙染。隨著都市發展,在垃圾處理量持續攀升,雖已全天候進行垃圾處理,但仍應接不暇,從課程中,從垃圾分類和垃圾減量上還是比較可行的策略。未來有機會在環境課程規劃上,除了可以跟孩子分享焚化爐的所見所聞外,也可以讓孩子們走進這個場域親身體驗。
徐00:在課程中,學到了如何將廢棄的竹材轉化為實用的家居用品,不僅減少資源浪費,也賦予舊材料新的生命。製作過程中,我體會到了竹材的韌性與美感,並親手完成了一個獨特竹製杯墊。不僅提升了動手能力,也更加關注環保與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通過課程,明白了創意和環保可以結合,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為地球持續發展盡一份力。
補充:
本案接受臺南市113年度環境教育推動方案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