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46
葉片數:3
澆水器:1

評分項目

4
3
3
3
2

一起趣嚐鮮-參訪蝦電共生室內養殖場

發表日期:2024-03-10
發表人:瑾玥

認識社區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 策劃/執行人:金華能源、億祥室內養殖場、張瑾玥
  • 動機:
  • 目標範圍:跨區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03/08
  • 參與人數:35

目標:

一、結合社區會長經營的蝦電共生案場,透過實地參訪,由太陽能光電及養蝦專業老師介紹蝦電共生的能源轉型及養殖環境,讓學童認識氣候變遷下能源轉型的蝦電共生的優點、養殖模式以及水質監測的重要性及降低海洋環境污染,帶領及反思深化學子對海洋環境的重視。
二、透過「草蝦Q&A」觀察活動讓學童認識蝦的腹甲,為蝦類的運動器官,由五對步足及六對腹部附肢組成。以及草蝦為何是藍色的基本知識,體會綠電、養殖、創生的三贏模式。
三、透過發表省思,身體力行,落實環境淨零與海洋永續。

進行方式:

一、透過PPT教學講述氣候變遷下能源轉型,蝦電共生的綠能與養殖模式。
二、透過實地參訪蝦電共生案場與觀察草蝦,體會蝦電共生與生態保育的關係,從海洋到人文關懷的海洋環境課程設計,希望能讓學子們以不同的角度認識蝦電共生,也希望能更進一步感受海洋生態與人文產業。
三、每組分享心得並返家與家人分享行動力。

成果描述:

「新漁業與循環經濟」是實踐「淨零、韌性臺灣」願景的長期策略,能夠提供逐日惡化中的氣候災難,即時的調適與預防對策;同時結構性的提升漁業的韌性與永續競爭力。
「蝦電共生」是一個有溫度的能源轉型政策,會感動學童,讓學童看到和感受到,人文的關懷、經貿的動能、社會的能量與大自然的生機;以及背後的「五生」:生命價值、生產效能、生計需求、生活方式與生態平衡。

實施心得:

一、淨零的生活方式帶動產業脫離「五低」──低價的水能資源、環保、融資、土地、還有低薪資換取存續的宿命,提供年輕人更多元的就業選擇,除了傳統製造型的就業機會,還有更多服務型、知識型與資訊型的生計可能。
二、瞭解綠能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溫度的能源轉型政策會保護大自然的生機。呵護土地、土壤、水、空氣、多元生物是新農業的核心價值。小朋友分組透過實地參訪蝦電共生室內養殖場,了解綠能供電以及養蝦自動化,智慧系統即時監控水質、自動換水、增氧,讓海洋科普向下扎根。
三、了解蝦電共生的優點:
(一)可避免天氣變化造成蝦隻死亡
(二)可防止鳥害疾病傳染
(三)循環水式飼養避免浪費水資源
(四)可提高養殖密度
(五)可提高養殖成功率

學習者心得:

S1:億祥能源室內養殖場的蝦電共生是採取菌相養殖,因建設方式造成光照度不足的養殖模式。定期補菌及補碳源的方式,穩定水中益菌生長,並且保有優勢,相較於戶外養殖的白蝦缺點是白蝦體色偏白。
S2:養蝦漁民與太陽光電業者跨域結合環保綠能與經濟效益並可活絡漁村福祉,共創三贏的「蝦電共生」,不但能產電,不會汙染環境,還能養出超大美味的草蝦!
S3:今天參訪蝦電共生「一站式養殖」服務,養蝦兼發電,真令我大開眼界。
S4:在養殖場四周都可見可調式透明帆布,且下層裝有防鳥網。可以看見養殖場內光線明亮,周圍為全透明式帆布,不僅可以增加室內光照度,也可隔離室外危害因子,例如生病鳥禽的糞便若大在戶外池,將會汙染整池的蝦。
S5:「蝦電共生」或「漁電共生」,都需要專業技術,能源轉型兼顧生態平衡與友善環境,打造多贏共好的淨零永續環境。
S6:臺灣蝦類養殖最初勢必面對「看天吃飯」的挑戰,多以戶外養殖的傳統模式,不只容易遭遇天候、溫度、水質等因素影響,更讓蝦群時刻暴露在疾病的風險當中,往往會因鳥類排泄物的關係,就讓一整池蝦苗遭受「池蝦之殃」。
S7:沈老師說蝦類的繁殖行為與魚類不同,交配與受精不是同時進行。而是先進行交配,公蝦交配時先將精莢射出,母蝦在交配前會先脫殼,等雌蝦產卵時,再將其存放於生殖輔助器內(位於第五對步足間)的精莢中的精子釋放出來,進行體外受精。一般草蝦交配後只要雌蝦不蛻殼,精莢就可以繼續使用。再次交配則須等雌蝦蛻殼後新殼未完全硬化前。
S8:原來蝦和人一樣有血,只是人血中含鐵呈現紅色, 而蝦的血液含有銅離子,遇到氧氣會變藍色。
S9:希望下次還能再來參訪會長的蝦電共生。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根據學習者心得來說,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內容似乎多是產業、生態等,針對氣候行動者較少,請改為一般提報。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3-11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感謝老師分享。
    老師能夠善用在地特色,結合食農教育議題,讓學生認識在地漁產,並學習光電業與產業調適的方式,充分讓學生學習在地產業特色。
    建議可以朝向永續海洋和SDGs負責任的生產和消費等方向,繼續創造課程,讓學生獲得更多元的學習。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4-03-18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