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59
葉片數:8
澆水器:1
主題活動提報

評分項目

5
4
4
4
4

親愛的樹

發表日期:2022-11-02
發表人:芳芳

認識校園
  • 環境議題:認識校園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6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 策劃/執行人:謝芳芳
  • 動機: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1年4月~9月
  • 參與人數:21

目標:

•認識校園的樹,思考樹木成長的過程。
•種植種子需要的準備工作,展現好奇和探究的態度。。
•會藉由影片了解種子發芽長大的過程,並且正確的種下種子,實際照顧與培育。
•透過觀察植物成長過程,能耐心照顧植物並檢討失敗的原因的能力。
•觀察樹葉的特徵,運在美術創作中,增加作品的趣味。

進行方式:

1.藉由欣賞學長的作文—校園的樹,引起動機。
2.校園觀察—圍牆邊的大樹,討論樹木在校園中功能的。
3.思考一顆樹是如何的成長,並討論嘗試以前沒有種過的種子。因為校室的花台有攀藤植物~-蝶豆花,學生平時有收集豆莢,藉機體驗看看種蝶豆花! 
4.說明「種子生長觀察紀錄」以自製小書的方式,並且和語文課結合加上自己的創意。
5.每天會為自己的種子澆水並且細心觀察種子發芽過程,繪製自己的小書,了解一顆小小的種子,長成大樹的過程。
6. 講解校園樹木並觀察樹的外型與樹葉特徵。
7. 撿拾落葉、發想樹葉的拼貼畫。

成果描述:

1.認識學校圍牆常見的樹—羊蹄甲、台灣欒樹、垂葉榕、小葉欖仁和樟樹,教室花台的遮陽植物—蝶豆花、蜜源植物羊角藤。
2.樹對校園的貢獻的(功能):光合作用提供氧氣、遮陽、防止馬路車輛的噪音、防灰塵、降低溫度、美化校園…
3.觀賞豆子種植的影片,了解蝶豆花的豆莢與種子,並能親手進行種植植物,為環境做一件美好的事。
4.每天細心照顧並觀察種子發芽過程,繪製自己的小書,小組一起觀摩小書。
5.發現羊蹄甲樹葉特殊的造型,並將其運用在藝文課創作,學生充滿創意,每組都有不同的發想與創意。

實施心得:

1.認識學校生態豐富,圍牆有各樣的大樹,像個衛兵,天天保護校園。
2.透過對觀察種子發芽過程,寫下並繪製自己的發現,讓孩子對於每次的觀察活動,能有深刻的印象,豐富自然領域--植物成長的知識與實作經驗。
2. 每天會為自己的種子澆水,並起會把植物盆栽移到陽光充足的地方。
3. 耐心與觀察力的培養:起初的一幾天,種子幾乎沒有變化,和以前低年級種綠豆的過程大不相同,許多學童甚至以為種子已經死了….這是培養孩子耐心等待的好機會。從收集種子到裝土種植,細心灌溉澆水,能經過漫長的等待,當自己小豆子抬起頭的那一刻,孩子雀躍不已,甚至會幫還沒發芽的同組成員加油!
4. 透過種植種子的成長紀錄,引導孩子們體會小小的種子,必須克服很多困難才能穩穩紮根,經過許多的澆灌與照顧,才能長成大樹,除了要好好的愛惜校園的樹,也要學習種子長大—積極向上的精神。
5.結合語文課領域,孩子認識生命成長的過程,並且學會尊重生命。
透過種植種子的成長紀錄,引導孩子們體會父母照顧自己的辛勞。

學習者心得:

王生:這次種的蝶豆花種子要等很多天才會發芽,差一點以為它死掉了,跟一年級時種綠豆都不一樣,種綠豆很快就發芽了,這次要有耐心慢慢地等。

郭生:我會把小豆子移到有陽光的地方,天天澆水,好好的照顧我種的種子。有同學的土乾了,我也會幫忙澆水。雖然小豆子同時種下去,但是每一顆種子發芽的時間都不一樣,長得比較快的應該是--頭好壯壯的那一顆。

林生:教室花台的蝶豆花,老師說去年從一顆小小的種子長成一大片,天天都開紫色的花,夏天太陽大的時候,還會幫我們遮太陽,走廊就不會太熱。而且走廊有花,很美麗。

簡生:我喜歡摘蝶豆花來泡茶,老師有一天加入酸梅,藍色的花茶好像變魔術一樣,變成紫色的,很神奇喔!我要把我的蝶豆花帶回家種,泡茶給家人喝。

張生:羊蹄甲樹的葉子好特別,仔細看真的像羊蹄,有同學說很像--屁股,很好笑!我們撿了許多的葉子,老師教我們摺貓頭鷹的形狀,大大小小的合再一起,變成一個貓頭腰的家族!我和同學一起設計成一幅畫,加上顏色超級可愛!

陳生:學校樹又多又大,看綠色植物可以讓我們的心情變好。而且從一顆小小的種子,變成大樹一定要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愛護學校的樹。

周生:我們也很像小小的種子,爸爸媽媽要辛苦的照顧我們,我們才會慢慢地長大。除了要聽爸媽的話,不要讓他們生氣,我們也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受傷。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從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的概念出發,與環境資源結合,透過學習者實際體驗,不僅學習者已學習到如何面對環境問題,也懂得採取環境行動,有效落實及推動環境教育。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2-11-10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